【 在 waterlily3 的大作中提到: 】
: 最近很魔幻,各场大戏轮番上演,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唯一确认的是毛姆的这本书都读完了一周多了,总结还没写完。幸亏是当睡前故事给小朋友讲了的,而且创下了一次讲五十分钟的纪录,所以记忆都还在。讲到快结束的时候,小朋友说:“这本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悲惨的一生”。偶当时停顿了一下,想了下说:似乎还是有希望的,最后他不是找到了自己的爱人嘛。
: 本书是毛姆带有自传色彩的著作,所以能赤裸裸的剖析主人翁的心态。作者在书中把自己的缺陷放大(成为一个瘸子),然后映衬了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带着这个缺陷不停的去追寻。然而结果却是一直在不停的崩塌。亲情的消失,神学信仰的放弃,艺术追寻的破灭,友情的背叛,爱情的荒诞,金钱的消逝。似乎一切看透皆成为平淡,生命变的毫无意义。然而就在那无意义的途中,却又那么一些闪光点,比如菲利普对人的真诚(或者说是傻),在朋友身患重症的时候收留,对屡次背叛的爱人的宽容,在落魄时候的坚强,也就是这些闪光点,让他收获了最后平淡生活的一些些惊喜。
: 人生的枷锁来自哪里?肢体、发肤、体能、智商,那是母胎自带的限制;金钱地位的差异,那可能是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不平等的分配;友情和爱情,那是气场和喜好的匹配。一个人所能够自己掌控的,无非就是对人生的认识,以及开心与否的态度。毛姆在整篇文章中透露着无意义。艺术家最终会死于酗酒,牧师即使再信仰天堂也不舍得离开人世,失足的女人即使被挽回仍旧会回到那堕落的境地,贫困家庭的儿童即使是出生也会面临着无意义的一生。这种丧气的解读,还能成为名著,也足以看得出人生枷锁之多,冲破之无力,茫茫草芥的共鸣。作为自传体题材写出来的,必然还是有些转机。菲利普最后接受了所有冲破的失败,怀着一颗坦然的心,投入到了一个新的枷锁。而这个时候,也许已经不再是枷锁,而是港湾。
: ...................
我讨厌这本烂书,没看完就扔了,还有一个是大卫科波菲尔,
絮絮叨叨的,没出息的玩意儿
--
FROM 171.2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