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的应该也没怎么看过经典,很多经典看一下就差不多了,没必要反复读,除非没读懂
第二种理论上没错,只是很多后世的书并没有更完整的论述某一问题,从逻辑性和语言美感上,有些书也差一点。再就是钱的问题了,估计很多书出版了即便更详细也没啥人看,经典的书知名度高,看的人多,出版社不容易亏
【 在 doubleback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经典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啥都在经典里,应该反复读,像大学文本精读课那样,一页讲一个月,反复咀嚼出无穷深意。另一种认为人类的知识是进化融合的,很多经典的精华都融合在后来的书里了。我比较赞成第二种,除了少量的文学经典,文本本身无可替代,大多数经典的价值在于开创性,其现代意义主要在学科史上而不是著作本身。科学方面的不用说,即使数学家物理学家也很少去看牛顿时代的经典著作了,后来的人有更全面系统的阐释。社科也大多如此,尤其对于非专业研究者。
--
FROM 111.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