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
作者/译者/版本:西摩.查特曼,徐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总字数(万字):25.8
读书起止日期:2022-06-29 2022-07-07
趣味:7
美感:6
智慧:9
点评:
学习叙事学对写作者的重要性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932203/
自然写作者往往没有写作技术的概念,也许在完成处女作及其后少数作品时完全是自发写作,也用了一些技术技巧,但完全是无意识的。这些技术技巧来自之前阅读的书,这样的话很快就会在技巧技术上陷入瓶颈,比如小说的结构、人称、视角总是那一种,超出了就不会写了。这个时候可以看一些叙事学、批评文论的理论作品,看完后再读小说,就会从写作者而非读者的角度阅读,就能看出很多门道。以前读者读一部名著,觉得很好看,很牛,但不知道为什么好,牛在哪里,怎么能写出来,当学了叙事学和批评文论理论以后,就能发现为什么好,牛在哪里,自己该怎么写。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从自然写作进入了职业写作,就能够进阶。当然,这时候是有意识地在使用一些叙事学技术技巧,稍不注意就会产生内容与技术脱节,或者炫技,或者意识先行/主题先行的缺点。好的作家会将技术融会贯通,做到用了叙事技术而不知不觉,内容与技术浑然一体,这又上了一个台阶了。
我是个业余写作者,我的第一、二部长篇小说《蛾变》和《蝶幻》写得很顺利,当时就是自然写作,直抒胸臆就行了,但一点积蓄很快耗尽了,然后我花了好几年来试图进入下个阶段,读理论书籍,回头再读经典作品,做调研,做设计,最后才写了第三部小说《萤惑》,这一部不是自然写作了,因为故事内容和我的个人生活没有关系,人物都没有原型,纯粹都是虚构的,而且有意识地用了很多叙事技巧,并注意和内容融合,防止陷入炫技流。现在感觉还比较满意。我觉得我应该是刚过了这个坎了。
我最早都不知道有叙事学理论这回事,我都是从一些小说里学习技巧的,但看到的都是结果,不知道原理、方法和步骤。国内有一批小说作者精通叙事技巧,比如王朔、王小波、莫言、格非,他们的小说不管写得好不好,但总是勇于尝试,其实也都是在学习和实践西方的叙事技巧(这方面中国基本上没有创新)。早期读王朔的《永失我爱》、《给我顶住》,觉得非常奇特,感觉很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后来看了叙事学理论才知道,这是很少见的第一人称外视角/外聚焦写法,也就是虽然使用第一人称,但只写“我”的言行,绝不写心理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很常见的第一人称内视角/内聚焦写法,也就是会写“我”的言行和心理活动。这种第一人称外视角写法会形成一种奇特的阅读效果,一方面第一人称会让读者高度代入到“我”身上,与之共情,另一方面读者又无法知道“我”到底在想什么,所言是真是假,所行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这样就产生了悬念。这也是电影叙事语言中常见的技巧,但在文学中比较少用。我在《萤惑》里就用了这种写法,非常过瘾。
了解到王朔的“第一人称外视角/外聚焦”技术以后,我又重读了一遍《永失我爱》,发现王朔整部小说严格遵循“第一人称外视角”,只有一个地方破例了:“有一刹那,我的心软了”,但这是王朔自己设计的破例,非常巧妙。其实《永失我爱》整体内容上是一个非常通俗甚至很烂俗的言情小说(结婚前男方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于是故意疏远女方并与其分手,为的是不耽误女方),但王朔用了严肃文学的叙事技巧,就比一般言情小说好看得多。与之类似的还有王朔的《空中小姐》,也是通俗小说,当年发在《当代》上,用了罗生门叙事技巧,不断颠覆读者之前的理解,不断反转,让情感不断累积,最后爆发,这种写法简直甩了最热门的言情小说十八条街,到现在我读《空中小姐》还一唱三叹,被感动不已,从而心甘情愿地变成了王朔自己所说的“糙汉”(“《空中小姐》至今仍有糙汉口称被其感动倒令我不时小小惊讶。”——王朔《身后一片废墟》)
最后谈一下我读过的叙事学书籍。叙事学理论基本上都是国外提出的,开创性的经典著作基本上也都是国外书籍,比如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西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罗伯特.斯科尔斯等人的《叙事的本质》,韦恩.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华莱士.马丁的《当代叙事学》(这个翻译得太晦涩,不推荐)。如果刚开始读的话,可以先读国内相关综述性书籍,推荐申丹的系列作品,比如《西方叙事学》、《英美小说叙述理论研究》、《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等,以及赵毅衡的《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苦恼的叙述者》,聂宝玉的《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研究》等等。
我个人推荐《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和《故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这两本书。
--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