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自由》
作者/译者/版本:乔纳森.弗兰岑,缪梅译,2012
微信读书上的总字数(万字):40.7
读书起止日期:2022-08-21 2022-09-02
趣味:7
美感:7
智慧:7
点评:
可怜的人类,自由了又能怎样?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898463/?_dtcc=1
读《非写不可:20小说家访谈录》时,看到走走采访双雪涛,提到双雪涛有一次向张悦然推荐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时说:“现在我真的很羡慕你。因为我已经看过了,再也没法得到第一次读它那种幸福感了。”双雪涛还评价道:“这本书在我心里有个独特的位置,作者用一种很笨拙的方式呈现了某种已经消亡的伟大,或者说,诚恳地写出了自己的卓越。那时带着汗味、带着桌子的硬木气息的现实主义,竟然在现代作家的笔下再现,而且又带着内在的现代性,把读者彻底包裹住,进入一种沉浸感,这使阅读成了一种生活,读者和人物以及人物的命运一起生活,这是已经好久没有的阅读经历。通常的情况是,此人写得真棒,厉害啊,漂亮……但是《自由》把我吸纳进去,我已经忘记去品评。我知道自己也许永远也写不出这么一本书,虽然我也带着某种野心在从事着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风格和完成度,可能不在我的频度里,所以这让我更加难以自拔,同时也给我信心。只要你足够好、足够耐心、足够祈盼自己的不朽,就可能完成伟业。”
于是我就认真读了这本书。整体感觉,真本书写得非常扎实,深入到了生活当中,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里。读者能够深度代入到主要人物身上,感受到他/她面临的诱惑与压力,体会到那种迷惘与空虚。
这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真实生活。发展中国家的人经常会想,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饥寒之忧,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一定是极度幸福,如同生活在天堂里。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自由、没有选择会让人类痛苦,有自由、有太多选择同样也会让人类痛苦,因为我们会挥霍自由,做出蠢事,毁了本来美好的一切。大部分时候,人类追求更多幸福的欲望反而会驱使人类破坏已有的幸福。永远觉得不够,永远去追求,直到失去一切。这就像赌徒,永远都期望下一次能赢个更大的,永远都不会见好就收,无论赢了多少钱,最后总会输得一无所有。但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性,千万年的自然选择让人类对幸福形成了耐受反应(看看那些人们觉得理应很幸福的人,其实他们并不那么幸福),当然,对痛苦也一样(看看那些人们觉得理应很痛苦的人,其实他们并不那么痛苦)。
最后想说一下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一个比喻:
“‘哦,我的老天,’伊丽莎说,‘我觉得我恋爱了,我想我或许得开始做个好女孩了。他的家伙太大了,那感觉就像被一个中子星碾过。或者说像被一只巨大的橡皮擦擦得干干净净。’”——这个比喻太牛了,以至于读完这部小说,我对这部小说的最深印象就是这个中子星和橡皮擦的比喻(#论妙语的重要性)。
--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