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得离谱:
高适没有中进士,而是有道科,要简单许多。
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有道就更不必说了。
另外,有道科不必在长安干谒,由刺史举荐即可。
所以不存在什么高适借用李白的关系之类的。
李林甫“野无遗贤”故事与进士考试无关。
与杜甫更没有什么关联。
玄宗本意是征求“一艺”者,即偏科或者有所特长之人。
等于是个冷门的额外加试,并不影响大局。
当年的科举考试是正常进行的,录取人数与上下数年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并不存在少录的情况。
你所说的录用进士27人的数目貌似也有问题,
白居易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
贞元后期与天宝年间录取人数差不多,应该都是二十人左右。
如果27人是真的,那么这是录用人数变多了,而不是减少了。
还有,“野无遗贤”那一年,科举考试正常进行,正常录取,
当年的进士题目是关于道教的,杜甫考不中也十分正常。
几年之后,杜甫凭借三大礼赋入仕,正是在李林甫为相之时。
所以,杜甫考不中进士,与高适有道科入仕,所有这些事情,
与李林甫没什么关系。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家都知道臭名昭著的奸臣李林甫“野无遗贤”的故事吧。
: 正国级高官老头儿,李林甫为了防止有才华的年轻人被皇帝重用。
: 严格限制科举的录取人数,曾经一度只取进士27人,造成了举人杜甫的落榜。
: 李林甫753年死,749年高适中进士,如果没有强大的门路,仅仅凭靠才能,高适很难在李林甫时代金榜题名的。
: 这里面,高适有没有借助自己与李白的亲密关系在长安顺利完成干谒,难以否定,但按长情很有可能。
--
FROM 223.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