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有个出名的论断:他者即地狱。
逻辑的出发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生来没有所谓的
善恶,也没有本质,人的本质都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本
质都是通过自己每一次的自由选择和自由行动塑造出来的,
所以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一个人可以自由掌控自
己的生命,哲学上称之为“主体性”。那么,我是主体,意
味着我有主导权,而他者就是客体。
每个人都是主体,谁愿意成为客体?于是,人与人之间就不
可避免的发生着争夺主体性的斗争和冲突。
比如,一个孩子说我要成为一个好孩子,这个好,就是家长
眼中的标准,所以人内心的压力,压抑,焦虑,沮丧,渴求,
欲望,实际上都是他者对主体的内在化。在这个意义上,萨
特才说,他人即地狱。
所以本质上,您讨论的是人的主体性的问题。
【 在 yidegz863 的大作中提到: 】
: 世上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余华说“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
: 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了,因为疼痛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所以,我在写下他人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针不扎在自己身上,就永远不知道会有多痛;事没落在自己头上,总能轻易的口吐狂言。
: 世上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感同身受作为一种心理感受,是受人的经历、阅历、当下状态等影响的,绝非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影响。生活也并不是 N 次方程式,有数的未知数,有数的次方,而是无数的可能积攒在一起的无数未知。你不是我
: ...................
--
FROM 115.22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