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w19830818同学:
今天我们对古籍的曲解和误解,绝不仅仅在误抄错改了几个关键字的层面上.
而在于古今语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渊源不同.
在于语言的发展和它的生命过程中,其内涵的不断变化和扬弃.
在于我们今天以为自己理解,能够讲通,但实际上只是做了字面上的功夫,未曾深入其结构和
逻辑,却自以为是的错觉.
就<学而>这节而言,大部分解释都停留在人教高中版的程度.
而人教版的主旨是为现代思想教育服务.
他完全脱离了古代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结果就是:译文呈现的是一种,缺乏内在逻辑,东拉西扯,不着调的表达.
他看起来是语法通顺的,可以接受,但同时结构又是奇怪的,思维方式是过于跳跃的.
(中心思想:孔子谈生活,两个高兴和一个不要不高兴?)
这种情况是现代翻译文言文的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状态.
(古人注释更古的文言文,是只写注,极少译成白话.当然,这也是有利有弊.)
事实上,在涉及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文言文特别是先秦文言文,用现代汉语直译,绝大多数情
况下是行不通的(不得已).
因为背景的巨大差异 导致文字的内涵是不同的,
古文中的这些字,词,概念,我们极难在现代汉语中找到对应的,背景,内涵,所指范围一致或相
当的字,词,短语.
忽视这种差异: 用学(习)译学,用(温)习译习,用朋(友)译朋,用(别)人译人,
只会得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
这种译文只是在语法层面上说的通,或者说他们只是造了些和原文有些类似的句子,
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语法结构.
而在逻辑层面,在内容上,在实质上,和原文却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些概念的差异到底在哪,他对文章的内容,结构,逻辑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一句
"学"
是指学什么?这里没说.
在论语里,这类省略"学"的宾语(或定语)的情况,都是一种含义:
泛指学习统治者行为规范(广义的周礼).
特指周礼官方教育体系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种当时军事,政治,经济统治的必要技能.
(在孔子教学后期,六艺渐渐转化为学习成本更低的六经,但性质是一样的.)
种地打铁经商这些农工商技能能算学么?今天小学生也学数学语文音乐 能算学么?
前者和统治无关不算,后者在今天依然和统治无关还是不算.
(示例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
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论语.卫灵公: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
忧道不忧贫。”
)
论语.子路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
以为?”
(熟读<诗经>三百首,即可授之以政,可以使于四方.如果都不能做好,那读
再多书也不会有用.)
"习"
"习"是我们今天说的复习么?是温习功课么?现在很多释义都这么解释,实际是不对的
"习"在这里是行动,是实践,是有所作为. 用白话说就是,用的着,用的上.
而复习和温习都在"学"里面,也就是说当时的学,相当于今天的 "学.习"
(但内容指向不同,当时特指学习周礼或统治技能)
当时的习,相当于今天的实践和运用,是必须有某种行动的概念.
一个人学了统治技能然后又用的着是什么状态?
不就是进入统治阶层或成为统治者,并且进行统治或帮助进行统治么?
或者全身心的投入成为统治者的想象(演习,演戏)中,这时候要不要内心愉悦?
还是说孔子当时是在用亲身经历教导学生:刷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
(示例
礼记.月令: 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
礼记.特郊牲: 季春出火,为焚也。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
。
礼记.射义: 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 [流亡,指失去封国.]
)
第二句
"朋"
"朋"和"友"并不是一个意思
朋是指地位低于或等于你的人,友是指地位高于或等于你的人
我们今天还在说"国际友人",显然,这是对别人的尊敬,是降低自己的姿态.
如果说"国际朋人"呢? 那可能就要发生矛盾了.不能这么说.
所以,这句话"有朋"虽然语法上说的通,但意思却歪了.它表达的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姿态.
而"友朋"才是意义完整的,正常的,合乎当时的语言习惯的表达.
后人把孔子放在圣人的位子上,觉得他有资格说"有朋".
但当时孔子能这么说话么? 即使放到今天,这么说话可能都要被人诟病一句"情商低".
(另外,"朋"在当时还有钱(贝币)的意思,比如"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用"有朋"会引起没必
要的歧义.)
尚书.洛诰: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说文: 鳥部朋下曰。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
如果说
前一句是在讲政治生活中的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
第二句就是讲政治生活中的社会关系> 团结上下
理解了这一点,就自然理解,为什么会不亦乐乎了.
论语.子路: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第三句
"人"
"人"在这里是指贵族,指统治者(与"人"对应的被统治者是"民",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这种用
法的一些痕迹)
(比如: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论语.先进: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八佾: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宪问: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宪问: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
也。...
[子西: 楚令尹公子申. 彼哉:'他啊',不愿评论.
人也: 这里可理解为'真正的人啊',人之模范.]
类似用法:
泰伯: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
子人也。”
[这里君子和人可看做是互为修饰,加强 君子人也 即"真正的人"或"真正的君子" ]
关于"民"和"人"对比:
"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颜渊: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
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是可以去死的,反正早晚要死.但统治秩序任何时候不能崩坏,否则就是无国家,无君臣,则
贵族,统治者将何以立足?此时当想起商纣,周幽...)
论语里无修饰称人基本都是特指(在今天看是特指,在当时是本义,是习惯用法)
这里说一下小人,小人是没落贵族 是贵族和民(也就是劳动者)的边界
他们可能还没有,也可能已经下降到民的层面,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却不可避免的
和作为统治者的君子们有了差别
但即使是小人,他们和民仍然有本质区别,也就是他们仍然是血缘上的贵族,这意味着
他们依然有上升的通道,直到他们的血缘已无法追述(不被承认).
左传.鲁昭公三年:
叔向曰: ... 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
(示例
论语.子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
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最低程度要有人身自由,然后才可能
言信行果.]
)
字义的变化:
人的用法自战国时起,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孟子甚至提出"民贵君轻"这种在今天看都很进步
的思想(君在这里是贵族阶级),虽然孟子当时还远远没有后世的地位,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
,"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大幅提高,这是当时政治,经济所处的特定发展阶段决定的.
以后: 乱世则称"人民"讲上下平等;治世则强调有序,阶级和上对下的权威,成了一种规律.
("人民" 和 "民人" 都是春秋战国时对社会各阶级的总称,是两个字之合. 比如: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孔子从来都是自觉的把自己摆在统治者的位置上,摆在君子的位置上
即使他这个君子很多时候是有名无实,但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亦君子乎"的样子
所以,"人不知",就是统治者不知,不承认你,不用你,是政治上的失意.
(如果把人解释成泛指任何人,难道是说: 要全鲁国"人.民"都认识/知道/认可了孔子,才能让
他老人家从心底里感到满意?
或者
是说你学了点东西,练习了很久很有成就感,但老师就是不来考你,让你"人不知",你也不要生
气,这样就很像君子了? )
理解了这几个关键概念在古今内涵上的不同
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节三句话的逻辑是贯通的:
1 政治生活个人修养: 学以致用
(别担心会学完,后人评价孔子:累世不能殚[竭尽]其学,当年[一辈子]不能究其礼。)
2 政治生活人际关系: 团结上下
(近悦,远来)
3 政治生活不如意时应有的态度: 依然要有上位者的样子,君子的人设不能倒了
而绝不是某些现代版解释的三不沾.
而也只有正确理解同样文字在古今释义,背景和内涵上的差异,
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先秦文言文特有的 婉转隽永 含蓄悠远 .
我们也才能明白为什么"学而"这节会放在论语的开篇,
他对全书的概括和提纲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 在 w19830818 (w19830818)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当拿起传世本的各类经典,心中总有不尽的感慨。《老子》、《周易》在二千多年的传
抄过程中,已经被误通误改了很多的关键字,若不是近几十年出土的文献,真不知道我们自
以为正确的经典,还要继续误到什么时候。例如传世本《老子》“宠辱若惊”的“宠”字,
通过对马王堆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学而时习之,就是指学习了学问,并经常的实习。
: ...................
--
修改:computec FROM 117.136.38.*
FROM 106.1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