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原》的理解方式
一
艾略特被批评是一件正常的事
昨天半夜在Poetry版回了个帖子表达了一下对艾略特《荒原》的中文译著的一些不认同。起因是@Reims在其帖子”现代派诗歌小议”中提到了艾略特。而艾略特是我在读的为数不多且喜欢的诗人之一。
实际上我曾经也相当认可@eeer的一个观点,就是翻译诗歌相当于是在重新创作了。但是后来读了一些译作之后,对这个问题持相当包容的看法。正如@worst对这点看的颇开,不喜欢就不读了。对一个翻译者来说,你同意与否他都是在重新创作,与名气大小水平高低无关。
我早期读《荒原》也是读译文,而且几乎全忘完了。后来拿英文版的原文来看,读了第一句话就知道翻译著作的理解方式和我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方式有一些显而易见的不同。这其实是一件很愉快的事,读完,只是喜欢;然后忘了;又读,发现新的东西。
但是我的英文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只磕磕绊绊翻着读了一些段落,因此只能简略的讲一下理解方式。
写这个帖子前临时翻出来又看了一些,试图回忆一些初读时的想法,可惜一无所获。但是这并不影响。译文还是很有必要读的,假如喜欢的话。
二
说一下中文诗歌中的三个重要的写作手法:通感,互文,列锦。
为什么要先说这些呢,正是因为这些辞格运用的缺失,使得目前为止对《荒原》的翻译在第一句上就掉进了陷阱。从这一点来讲,@Reims说“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其实是败笔了”,并没有错。
具体对写作手法或者修辞手法的说明就不在多做解释了,大部分人比我都精通。简单举例。
1.通感
版上曾经有人问过两句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为什么是夜色凉如水,其实就是简单的通感。
谭嗣同在《潼关》中两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多说一点,我看一些文章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通感,其实并不是,仅仅普通的比喻堆叠。
2.互文
互文手法更常见了。古语解释“参互成文,含而见文”。
范仲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
《木兰诗》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韀,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东、南、西、北”互文,“骏马、鞍韀、辔头、长鞭”互文。
互文将在本文第六部分从理解角度来尝试翻译第一小节时密集使用。
3.列锦
除了人人熟知的《天净沙.秋思》,比如
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周贺《秋宿洞庭》“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
其实我认为有一些句子也属于列锦的,比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比如旷古第一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上是正常的主流的对列锦这一辞格的认识,以下我要讲一些个人看法,这些看法可能有所偏颇,尽可批评。这对本文第六部分解读《荒原》第一小节至关重要:
对于列锦,近现代主流认知大致一直都保留着对列锦这种辞格的最初解释,即名词短语组成的句式。拘泥于名词和句式很容易理解,直观简单含义广阔。然而这局限了“列锦”这个词所能涵盖的意义。不妨将“列锦”这个词按照他所能传达的意思稍加扩展,我曾沿着这条路,进入了新的列锦空间:
比如南宋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看到列锦了吗?我读这首诗先看见的就是这四个词:“雨”、“蛙”、“夜半”、“灯花”。有此四处列锦,“闲敲棋子”四字便显得不急不慢,不温不火,不冷不热。为了后面方便行文,这样的占据诗中韵脚的列锦我命名它为“韵步列锦”。
既有韵步列锦,那肯定有藏头列锦。例子不妨举一个最近的,本版网友@anselrill的签名档里有四句,我注意很久了:“笛声叫起春波龙,湖波湖雨来空濛。桃花乱打兰舟篷,烟新月旧长相从。”笛声,湖波,桃花,烟新,这四个词在我看来可构成列锦,形成一个声光色味的立体感知。
再举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明显可以看做列锦,名词可以列,动词和形容词当然也是锦也可以列。这样的非名词列锦,无论是否采用重叠词、双声词、叠韵词,我暂时命名它为“连绵列锦”。
这不是本文的重点,仅列例在此。引出“韵步列锦”和“连绵列锦”这两个概念。
通感和互文会在第五部分讲《荒原》第一句时候用到。
列锦会在第六部分翻译《荒原》第一段中用到。
以下三、四两部分可看可不看。
三
硬币的另一面---《昨日世界》
这一部分可以不看。仅作简略阐述。
《荒原》创作于20世纪20年代。这是一战之后的东西方都在产生剧变的时期。专业的论著和非专业的各种书籍影视都有各种直观的客观的深层次的描述。
《昨日世界》创作于二战时期,欧洲一战后最为动荡不安的年代。茨威格在完成这部小说后即选择自杀。这部小说讲了什么不在此赘述。
《荒原》和《昨日世界》创作时间相隔20年,像是无数的在时空中相遇的作品一样,一部诗作和一部小说从相反的两个方面互相补充了作家刻意隐藏的那一个侧面。
作为小说的《昨日世界》是相当好读的,一战前的欧洲在茨威格笔下几乎能以音乐的形式流淌出来。有些像德国的国歌,其节选自海顿乐章的那一部分表达的是一样的意思。
所以如果要读《荒原》的话,这部诗作实在是不热爱没法读的,可以先读一下《昨日世界》。
四
《双城记》的启示
双城记开头有一大段英文被全世界广泛传颂,未能免俗,抄录在此: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 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 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 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 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 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 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 we had nothing before us,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 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in short, the period was so. far like the present period, that some of its noisiest authorities insisted on its being received, for good or for evil, in the superlative degree of comparison only.
狄更斯这一段是诗人的语言。实际上,把这一段原封不动替换《荒原》第一段是完全可以的,甚至更具美感。这是古典诗歌的魅力。
《双城记》写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欧洲,同样是激荡混乱的年代。
艾略特和狄更斯分别用古典诗歌和现代的诗歌语言形式,表达了一模一样的内容。即残酷里总有孕育,希望和失望常常伴随,动荡里总有追求。
每当一个诗人又写出了死亡,残酷,这样的字眼,别误会,这其实是在说去你妈的,我热爱的是永远是美好的东西。
五
《荒原》第一句的理解方式
《荒原》的第一句是这样的: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breeding
翻译家的固执怎么说呢,让人即尊重又抓狂。
我觉得所有的翻译家在考虑翻译这一句以及下面的很多句的时候,都认为把breeding放在这里是为了押韵。因此中译本不约而同的把breeding译进了下一句。可是诗人这个词就是放在了第一句。仅仅为了押韵吗?那么,如果不是呢?
狄更斯告诉我们,古典诗人如果写这一句,可能是这样的: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 April is the breeding month.是否觉得熟悉呢?再结合原文“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breeding”,可以明显看出来是两种辞格的结合,通感和互文。
因此,这一句用中文可以这样来理解:四月是一个残酷又孕育的季节,四月是一个孕育着残酷的季节。
这一句包含了诸多的内容,从字面来理解,他讲了四月残酷又孕育着;从引意来理解,他讲了社会或者现实孕育着残酷。
六
试从理解角度翻译荒原第一小节
我不是翻译家,仅仅从理解的角度不是文字的角度,用以上的分析,来尝试解读一下荒原的第一段。
其实原文一列出来,列锦就出来了,breeding,mixing,stiring,spring,covering,feeding,我第一次读英文原版的时候,这些词自动排列,这可以视为我前面提到的“韵步列锦”。这些词在读音上有叠韵的味道,所以同时兼具“连绵列锦”。艾略特无疑是天才。如果诗人没有看过中国的古典诗歌,那可以认为天才的诗人对语言的理解可以超出语言本身和时代的限制。
第一小节解读翻译如下
April is the cruellest month,breeding
四月是一个残酷又孕育的季节,四月是一个孕育着残酷的季节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mixing
紫丁香在混合了死亡的和萌芽的土地里
Memory and desire,stiring
搅拌着枯萎的记忆和春天的欲望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等待着春雨降临
Winter kept us warm,covering
冬天残存的雪的记忆覆盖着大地
Earth in forgetful snow,feeding
使我们温暖,使微小的生命得到哺育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这一切都隐藏在干枯的根茎里
2022.10.19
基于两点原因,本文仍然发在ClassicPoem@SMTH,一是在这里比较舒服,大家都习惯了我话说八道;二是本文中的解读一大部分是基于古典诗歌的辞格和写作手法。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修改:opendoor FROM 223.88.173.*
FROM 39.1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