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第一年给了我什么
从2021年5月18日开始跑步,我已经奔跑一年有余。之前虽然有过跑步,但总没有形成持续跑步的习惯。现在基本做到每周跑步4-5次,月均跑量超过170公里。从最初的4公里、5公里、8公里,到现在的每次的10公里,每个月跑2-3次半马,最远跑过30公里,没有更远了,没有挑战过马拉松。跑步经历春夏秋冬,夏天酷暑最难熬,冬天人少很孤单。可以说从跑步小白,成长为一个跑步爱好者和入门者。
为什么要跑步,其实自己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越来越应付不了繁重的工作,情绪也不是很好。40岁终于下定决心要跑步。开始跑的一段时间后,发现每次跑完步一整天的精神特别好,工作效率也很高,中午也不用休息,还能保持很好的状态。跑完酣畅淋漓、精神愉悦,更加激发我一直跑下去的信心。
跑步过程让我知道怎么去跑步。没接触过跑步的时候,以为就是用尽全力、咬牙奔跑,开始的时候确实是这样。通过学习,跑步不是那么简单。跑步最大原则,是跑前一定要充分热身,跑后一定要冷身,这样肌肉不会酸疼,不影响第二天接着跑步;还有,跑步,一定要量力而行,大口喘气一定是跑得太快,最好的是跑步强度是还能聊天,稍微有点喘气;最后,跑步是一定要压住速度,别人超过你,你还得坚持自己的节奏。当然,跑步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比如跑步不用每天跑,要有跑休,让身体有修复有肌肉增长的时间。跑步姿势很重要,提升跑步效率,减轻膝盖压力等。随着跑步能力增强,一定要改变跑步的量,变换跑步强度,如间歇跑、配速跑和LSD跑,变换跑步场地,操场跑,小区跑,马路跑和公路跑。跑步的时候很枯燥,需要从跑步途中的风景找到美和好心情。如果可能,可以约朋友跑,跟跑团跑。这些我都没做过,一直是只身一人跑。加过跑团群,但是一直没跟团跑过,学习了很多知识。很少约人跑,是我的跑步节奏很紧,时间受限,比如我早晨5点10分,很难约到人,跑团一跑一晚上的时间就没,或者一上午时间就没。如果有条件,一定要找伴跑,这样提升快,容易坚持下去。
跑步改变了我很多。身体上改变,以前腰椎肩盘突出,无法负重,换一次桶装水,也许让我疼好几天,这导致我很少主动去换水。经过一年的跑步,我的核心肌群变强,换桶装水,抱我家6岁的小子也不是问题,我很少抱我家小时候的小子,那时候根本抱不了。另外,走路虎虎生风,上下楼根本不用喘大气,从单位4楼经常快跑到14楼开会,根本不会喘粗气,跟我同龄或稍小的同事比起来,差别很大。还有一个是膝盖不疼了,以前跑步还需要戴护膝,固定髌骨,经过锻炼现在就没再疼过膝盖。这些都是很明显的身体上的改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改变,比如消化系统变好,大便更舒畅,颈椎也不疼等。一年以来没有严重感过冒。
跑步的感受。跑步并不是那么让人望而生畏,那是因为没有行动起来,或者听人说跑步伤膝盖,跑步不减肥,跑步掉肌肉,跑步太多衰老得快,跑步猝死,等等。这些也许存在,但是如果跑起来,跑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论跑步后的汗流浃背、酣畅淋漓,一身轻松、心情舒畅,还有跑完步洗个澡去上班的惬意,一天轻松。这些都是不跑步的人难得体会,因为跑步确实会分泌多巴胺、内啡肽,会让人上瘾,会让人天天想跑步。但是,随着跑步时间边长,这些都需要不断加大跑步距离,加快跑步速度,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如果想获得健康,那就是另外一种跑法。跑步三阶段:跑步之初,拼命跑,每次气喘吁吁,第二天腰酸腿疼;跑步形成习惯,追求成绩,各种跑法,也许中间受伤;跑步成为生活一部分,健康才是最重要,跑步不再追求速度和距离,跑步途中欣赏周围景色。总之,跑步没有痛苦,痛苦是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跑步小技巧。技巧一,跑前跑后一定要热身和冷身,肌肉才不会酸疼,热身和冷身时间各5分钟足够,如果是配速跑,时间可以加长到10分钟。技巧二,跑步时膝盖一定要微曲,降低身体冲击对膝盖的损伤。技巧三,跑步重心一定要在脚掌正上方,也就是挺胸收腹,保持核心收紧,其他部位自然放松,眼睛平视。技巧三,跑步要保持小步快频,步频要超过180次,配速通过步幅调整,不要高抬腿,尽量贴地飞行(至少是在5分配以上的情况下),保持身体不要晃动。技巧四,跑步速度不要变换,特别是起步不能快,中途不要改变速度,持续稳定输出,忌讳被别人干扰跑步速度。技巧五,10公里内不用补水,超过10公里,每5公里补一次水,一次一小口水,超过20公里需要补充能量或体饮。
最后,坚持下去,跑多跑少,跑快跑慢都不是特别重要,收获的一定是健康。
--
FROM 1.2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