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想,其实我小时候那个年代(80年代)也有类似现在的学区房,只是不这么叫,大家也没法自己选择
那时候房子都是单位的,不像现在这样能方便的买卖。
小时候我在A小学(姑且这么叫吧),小升初去了重点初中,去了后才发现,我原来的A小学只有2个孩子在这个学校,我和那个孩子自然而然成了好朋友。另外的小孩大部分是B小学来的,基本都是当地县委、法院、银行、公安等部门的孩子。
还记得当年小升初考试后,我在我妈办公室玩,有个人问我去哪个中学读初中,我说某中(当地唯一的重点),他马上对我表示赞扬,然后他又问我在哪里读的小学,我说A小,结果他马上说,啊,能干能干。现在想来,意思就是A小是渣小呗,所以对于我能考上某中表示很惊讶。
当时入小学,就是按户口所在地分的。
【 在 matchcaseone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咱们小时候也是有优劣学区之分的,不过大部分家长从没动过买学区房的想法,当然也有少部分创时代潮流买房的
: 结果大家那么多年上下来,所谓的优学区和我们的一般学区的区别也没区分出来,中考,高考一步步走来,大部分都泯然众人了,最终在学业上有成就的都还是被动选择了一般学区的人
: 大学和高中周边的同学,大家9年义务教育的经历也都是五花八门,基本上是白噪声,唯一有巨大区别的高中也仅仅使用中考和点招来筛选生源的,也没听说用房子来筛选中考生源。反倒是那些跨房区筛选生源的高中,在那个年代都成长起来,成为现在的超级中学,比如长郡,衡水以及老家的省城高中。
--
FROM 111.20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