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的思路是对的,生源的家庭背景对于学生成绩影响很大,这点我非常认同。但我当初上学的时候,年级有二院子弟,大多数学习比较渣。我是1993年小学在育英,我是农业部大院的,我同龄本院子弟基本上是农业部第三代,大院子弟真的不重视学习,爷爷辈很多也没什么文化,就是跟着队伍进了北京城。我们院单位构成是农业部,水产科学院(从农业部分出来的单位),农民日报(本身副部级,和农业部没关系),国X院农村政策研究室,这就是在海里上班的一批。小学入学时,在国X院工作的还有农业部的实权领导,他们的孙子很多都走关系上了景山了,根本没上育英。周边几个军队大院情况也差不多,这就如您所说,生源构成导致那个时候育英的升学率不太好看。但进入21世纪,购房资格已经放开,我所在的农业部大院许多都是外地留京大学生在这里买的二手房,因为是学区的缘故,价格也比较高,肯花这个价钱买学区房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绝对够重视,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完全改变了固有的生源构成。另外大院子弟在这些年也都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了,毕竟如今全民都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紫禁长安等较为高档的小区里面入学的很多都是精英二代,所以您看问题也不能完全一刀切。我说说我上学那个时候,我们农业部大院子弟很一般,农业部大院北边有个电子工业部的家属院,那个院有个我们年级的女孩学习特别好,她姥爷是院士。前面说过的年级有一些航天二院子弟,但我们当年还没有航天小区,和他们不对口,他们自己有图强二小,但当时二院有共建指标,就我们年级那些二院子弟来看,普遍不爱学习,基本上是航三代,并且从爷爷辈,父母辈,全家都在二院工作,甚至有爷爷姥爷都是二院的,父母也全是那种,二院的世袭很严重,当初那一批孩子没啥奋斗动力,比较拿不起来,中考够不上高中,只够职高水平,家里花钱继续上育英的高中,高考也很差劲但好几个二院子弟都去了山西的中北大学,就是这几天有个学生补考作弊被抓轻生那个学校,这学校和二院关系很不一般,他们子弟应该就是三本线,能运作到山西上四年大学,毕业之后基本上都继续回二院工作,有的用心一些的去北理工读个在职研,然后提干时候就是北理工研究生,别说在职不是第一学历,人家子弟只要自己单位承认,人家说什么是什么。我所在的61号院是农业部大院,大多数是农业部第三代,当初根本没好好学习的概念,但是我们院有一个楼,是农民日报社的家属楼,这个报社是副部级单位,归农业部代管,但实际上农业部管不着人家,这个报社成立时间来看,我同龄人是报社职员的第二代,而且当初他们招聘要求极高,毕竟是副部级单位,有不少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所以他们对于子女教育非常重视,并且人家也有能力辅导功课。最终我们年级中考有7人考上人大附,2个考上北京4中的,这两个学校是当时北京市分数最高的高中,处于独一档。其中我们院有三个人大附的,没有报四中的,这其中有一个是我,另外两个都是农民日报社的孩子。他们父母有的是北大中文系的,是当初老家的高考状元。其实写《手机》的那个刘震云当初就是北大中文系毕业分到农民日报的,和我上面说的其中一个同学的父亲是北大同学并且同一年来到农民日报社工作。
您所说的如果想提升成绩,要从生源属地入手,这点我赞同,当初我同龄的生源来看,的确是不同家庭背景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但如今我们这个院,很多都是卖二手房来到这里的,对教育很重视,我觉得现在育英能往上爬升,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源很重要,但大院子弟也不是原来的大院子弟了。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这个院根本没有外来户,所有孩子必然是那几家单位的子弟。
【 在 hellobbf 的大作中提到: 】
: 再有一个我一贯的观点,育校要提升,要赶超十一,只能靠航天校区做文章。本部划片军产权贵太多,提升受限严重,育校只有抓好了航天校区,才可能实现5年规划。从这点看,航天校区,值得期待。
: 楼主,这个是说永定路中学以后会有很大提升吗?
: 我最近正在看育英,等一居室的房源。
: ...................
--
FROM 222.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