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早两年高考,湖北的,严格来说96年是扩招第一年,因为那年国家有宣传,包括收费,我们当年也做过招生数量的对比。甚至有个老朋友95年高考,他说95才是扩招改革第一年,这个就不多讨论了
北京或者个人身边的例子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特别是家庭和父母学历和学区房来推导孩子,记得当年班上两个巨牛的,全市领头,全省可以一战的那种,家里都是农民,都是轻松考入清华和中科大然后出国,现在也是美帝教授了。另外还有清华北大的,家里是本市的,但肯定不是啥特殊领域或者特别高学历家庭,区别很大
你对孩子学习习惯,自觉性和坚持之类的我是肯定的,因为身边高手多数都是如此,但高考顶级的那种人智商天赋太重要了,不是什么学区房家庭个人努力能解决的,更多的从小一直就是牛人,前面的两个大牛就是随便听听课甚至不怎么听课摸底就能考700的那种,奥赛都懒得去,连眼睛都不近视,反正我这种当年也算牛的是服气的
当然,高考和后面人生发展好坏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反正混的好的多数是本科同学,身家十几亿的大老板也好几个,但研究生同学没有特别突出的,金融投资房地产公务员央企行业都不少,也在帝都定居20年了
【 在 lanthanid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本人和家父的身份证都是110108开头。我觉得北京的高考不是考聪明,也不是考家长资源堆积,而是一条很标准的学习晋升道路,包括学校、家长和孩子三方面。学校的作用一方面是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是同年纪的学生们以及他们身后的家长的综合素质。家长则是以身作则的监督,防止自己的孩子在没有自我识别能力的时候受到各种诱惑而走上歧途。孩子首先要理解高考,明白高考对自己之后数十年人生的重要性;其次是自律,要按时完成规定动作,能抵制各类诱惑;最后是坚持,在枯燥的重复训练中提升自己。至于孩子智商,我倒是觉得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 我1998年在北京参加高考,之后的1999年后高校开始逐步扩招。我那时候的高考还属于地狱模式的选拔性考试,能上个大学算是好学生;能上985级别的重点大学的,绝对是各地精英。
: 尽管大家都参加了统一试卷的高考,但当时各地的报名、考试、出成绩顺序不一样,这点经常被很多人忽略。北京是先报名、再考试、然后出成绩录取。当年北大录取分数线是591分。我们中学有考640分的,但她报名时觉得自己没把握,只报了北邮。大学的同学们说他们有先考试,然后估分报名的;也有出最终成绩后再报名的。显然先报名模式是最艰难的,对考生来说不存在侥幸,录取分数也就低了。
: ...................
--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