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按照知乎的说法,材料科学真是炼丹术啊
不是运气,但是算不算炼丹术不知道
【 在 softpinch 的大作中提到: 】
: 曹原那个石墨烯,是不是也算碰运气的炼丹术?原理我一点都听不明白。但能连着碰运气,写了好几篇science概率也挺低的
--
FROM 124.205.76.*
同意你的观点。难道波音飞机的叶片也是撞大运撞出来的?
显然是国内科研人员的功底不够,耐心不够造成的。
【 在 troyes00 ()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玄学,是贵父亲理论功底还不够扎实,研究工作没有数学模型支撑,出了不了解的现象没法分析。
: 材料学科是跨多个尺度的学科,很多时候要计算不同情况下电子云情况,然后看介观、宏观性质,观察和思考只停留在介观、宏观尺度,那材料研究可不就是炼丹术嘛
--
FROM 139.209.147.*
那怎么解释波音、空客飞机的发动机叶片就是寿命长呢?
【 在 flysandsc (flysandsc)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所说的二维氧化物是当时流行的超导化合物吧。我知道的有很多超导化合物与成分以及微观结构敏感度很高,甚至很多是由药品的杂质造成的。掺杂的结果和外界压力以及温度变化关系很大,实验上很难达到预想的均以程度,所以产生了类似碰运气的结果。
: 世界的本质是随机的,规律是产生在统计性基础之上的。理论往往模型太理想化,客观大多不能满足,部分近似满足的结果拔高了理论。
--
FROM 139.209.147.*
目前研究,对金属领域研究,包括基础知识以及加工上,相对比较成熟,也满足目前基本的实用要求。但是这些领域里面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对准晶,纳米孪晶的控制以及完整认识,如果能认识的更清楚,控制的更好会制造出强度更高更轻的叶片。
科学的本质就是探索未知,就是通过试错扩大认识的边界。不能以偏概全,不因一时不足否定全部,也不因一点成功而全面肯定。
--
FROM 106.39.61.*
这不奇怪,一句话,因为这些研究都还不成熟
你再看下研究比较成熟的行业——钢铁行业,就不会这么想了,虽然对外行来说也很神奇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42.49.104.*
你说的这两个都是材料科学里面很基础的问题,本科生刚进实验室有可能会碰上,然后问问师兄的程度。
材料学的逻辑性比不上数学物理,但也不是玄学。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171.113.247.*
研究就是这样
从不可能,到碰运气,到好运气,到成熟工艺
【 在 magikal (月色)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奇怪,一句话,因为这些研究都还不成熟
: 你再看下研究比较成熟的行业——钢铁行业,就不会这么想了,虽然对外行来说也很神奇
--
FROM 202.120.13.*
第一件事,我碰到过不止一次类似的
【 在 Math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父亲是材料学科的老师,他做了一辈子材料研究,对材料合成的评价就是三个字,碰运气。我认为这类碰运气的学科,表面是科研靠玄学,深层是基础理论发展跟不上实验。
: 说两个故事吧,第一个是我父亲讲的。他博士博士后都在中科大,九几年他开始独立做老师后,他想到的初始项目是接着博后研究继续,继续做2维氧化物,是的,他早在20多年前就开始做2维材料了。他刚刚起步时经费紧缺,他的导师为了支持他,送他很多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他就人肉从合肥背到天津给自己实验室用。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第一个博士重复他之前做过的实验时,用他之前实验室的试剂,得到的跟我父亲之前的结果差不多,可以得到很薄的2维氧化物。但是,换一批新买的试剂就再也合成不出来了,可以得到片层状结构,但是有几到十几纳米厚,那就不算是2维材料了。后面从合肥带来的药品用完了,就彻底合成不出来2维材料了。之后这20年他让其他学生试过,没人能做出来。他只能理解为,可能博士后实验室的试剂被污染了,而正是这些污染了试剂的东西决定了材料的合成,至于是什么污染了试剂以及如何影响材料形貌,至今未知。而也因为自己实验室都重复不出来,这些研究一直没有发表在任何学术期刊上,只是写在他第一个博士的博士论文里,而我父亲直到今天都对这个研究耿耿于怀,他经常念叨着,等他退休前要自己再上手合成一下试试。
: 第二个故事是我博士的导师讲的,他九几年博士毕业后在陶氏的研发部门工作了十几年,当年他们做某个反应用到了氧化铝和氧化硅做载体,他同组有人发现,买到的某个厂商的Al2O3-SiO2做催化剂载体时,催化活性奇佳。当时他们以为是氧化铝和氧化硅的比例带来的影响,从不同厂商买或者定制了无数种不同比例的Al2O3-SiO2,但就是试不出来那个效果。他们又猜是不是存在不同晶型,仔细表征一遍,然后按那个比例再去试,还是不对。最后他们有些绝望,怀疑是因为载体有杂质,果然发现了痕量碱金属杂质。而碱金属一直是催化领域常见的promoter,他们尝试了不同碱金属以及不同比例的影响,发现这些痕量杂质才是带来高活性的核心原因。而同样神奇的是,他们发现这个影响后,把很多氧化物载体都表征一下试试,发现同一厂商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氧化物上面杂质的量都不一样。
--
FROM 113.140.16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