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地球年龄怎么计算的没看懂
因为他前面的方程整理出了一个系数是
U238/U235啊
同位素天然丰度的比例是固定的,这个系数就定了
【 在 bihai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半句就不懂啊: 铀238和铀235的比例是一个均一的值,
--
FROM 121.207.202.*
U235和U238的半衰期不一样,为什么说比例是固定的?我理解U235相对越来越少吧?比如,怎么知道很久以前的283U(t)/235U(t)?
所以我不懂这个方程怎么就有优越性了?
【 在 cybereagle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他前面的方程整理出了一个系数是
: U238/U235啊
: 同位素天然丰度的比例是固定的,这个系数就定了
: ...................
--
FROM 72.199.121.*
小行星包括陨铁和地球同源,为啥地球含铀量会高一点
【 在 zelat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行星和地球同源,年龄一样
: 陨铁中的铅铀比例可以认定为初始比例
: 地球上数值扣掉这个初始的,就是衰变产生的,
: ...................
--
FROM 180.104.104.*
因为地球很大,其各个部分含铀也不是均匀的。跟各个部分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元素的分布跟化学环境有关,也是就是说一个样品的A元素(可能包含A1A2两种同位素)和B元素(可能包含B1B2两种同位素)的比值,跟样品的形成保存环境有关系。
元素同位素的分布(比如A1/A2)跟时间有关系
陨石在形成之初就快速冷却了,形成之初,根据化学环境不一样,有的陨石含铁多一点,有的陨石含铁不太多而含铀多一点。
其中含铁和铅比较多的陨石,铀含量很少,可以作为铅同位素比值的初始值。含有铁和铅比较少而含有铀比较多的陨石,可以作为终值,计算第二种陨石的年龄(铀衰变了多久)。
【 在 zyt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行星包括陨铁和地球同源,为啥地球含铀量会高一点
:
--
修改:superant011 FROM 111.202.125.*
FROM 111.202.125.*
不管铀的含量多少,每种陨石都是同源的,计算的也是陨石中铀衰变后的物质与铀的余量的比值,那不同的陨石不是应该一样的比值么
【 在 superant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地球很大,其各个部分含铀也不是均匀的。跟各个部分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 元素的分布跟化学环境有关,也是就是说一个样品的A元素(可能包含A1A2两种同位素)和B元素(可能包含B1B2两种同位素)的比值,跟样品的形成保存环境有关系。
: 元素同位素的分布(比如A1/A2)跟时间有关系
: ...................
--
修改:zyt FROM 36.154.175.*
FROM 36.154.175.*
不同陨石中的元素比例不一样
【 在 zyt 的大作中提到: 】
不管铀的含量多少,每种陨石都是同源的,计算的也是陨石中铀衰变后的物质与铀的余量的比值,那不同的陨石不是应该一样的比值么
【 在 superant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地球很大,其各个部分含铀也不是均匀的。跟各个部分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 元素的分布跟化学环境有关,也是就是说一个样品的A元素(可能包含A1A2两种同位素)和B元素(可能包含B1B2两种同位素)的比值,跟样品的形成保存环境有关系。
: 元素同位素的分布(比如A1/A2)跟时间有关系
: ...................
--
修改:zyt FROM 36.154.175.*
FROM 123.118.101.91
化学环境不同,初始并不是一样的。
比如初始小行星P很小,形成一万年之后就冷却了,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高,富集铀,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低,富集了铅(当然这是我瞎掰的,更有可能是核心富集了铀,表面富集了铅),太阳系形成之初环境复杂,然后小行星P被陨石击中解体了,形成了很多富含铀的小块和很多富含铅的小块。
你可以理解为太阳系形成之初,由于化学环境不同,形成了两种陨石,一种含有大量的铀(石质陨石),一种含有大量的铅(铁质陨石),石质陨石中的铅206和铅207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多。铁质陨石的铅206和铅207以及铅204的比例会基本保持不变(没有铀衰变)。
【 在 zyt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管铀的含量多少,每种陨石都是同源的,计算的也是陨石中铀衰变后的物质与铀的余量的比值,那不同的陨石不是应该一样的比值么
:
--
修改:superant011 FROM 111.202.125.*
FROM 111.202.125.*
嗯,多谢
【 在 superant011 的大作中提到: 】
: 化学环境不同,初始并不是一样的。
: 比如初始小行星P很小,形成一万年之后就冷却了,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高,富集铀,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低,富集了铅(当然这是我瞎掰的,更有可能是核心富集了铀,表面富集了铅),太阳系形成之初环境复杂,然后小行星P被陨石击中解体了,形成了很多富含铀的小块和很多富含铅的小块。
: 你可以理解为太阳系形成之初,由于化学环境不同,形成了两种陨石,一种含有大量的铀(石质陨石),一种含有大量的铅(铁质陨石),石质陨石中的铅206和铅207会随着时间慢慢变多。铁质陨石的铅206和铅207以及铅204的比例会基本保持不变(没有铀衰变)。
: ...................
--
FROM 112.84.106.*
总算懂了,这个t是现在,就是测量现在的两种同位素的比例。
不过我不理解的是,这不是应该和U元素的产生相关吗?比如45亿年前超新星爆发完成,U元素比例定了,那么现在不就是离超新星爆发45亿年吗。为啥说地球年龄45亿年?再说地球年龄怎么定义的?表面冷却成固体开始?
而且,如果是附近有多个超新星爆发,相距10亿年,咋办?
【 在 bihai 的大作中提到: 】
: U235和U238的半衰期不一样,为什么说比例是固定的?我理解U235相对越来越少吧?比如,怎么知道很久以前的283U(t)/235U(t)?
: 所以我不懂这个方程怎么就有优越性了?
:
--
FROM 72.19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