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可证伪性的本质是什么?是科学的真理性程度吗?
--
修改:dragonfly112 FROM 125.33.91.*
FROM 125.33.91.*
程度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层度”是啥?
:
--
FROM 125.33.91.*
不是说要用它来做表征真理性的指标,而是说是因为任何科学认识都是在一定层度上对事物绝对真理的认识,超出了这个度,真理就变成谬误。所谓可证伪性,就是利用了认识的这种渐进性逼近绝对真理的特点,来验证其本身。
相反,任何迷信和宗教性的认识,都不具备这个特点,都是机械的、绝对的,而不是辩证发展的。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可证伪性”是个必要条件,所以它没法儿当一个表示“程度”的指标……
:
: :
--
修改:dragonfly112 FROM 125.33.91.*
FROM 125.33.91.*
我主要是关心可证伪性是基于什么原理或本质提出来的,其本身是否是科学性认识。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前所述,可证伪性是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一个命题,具备了可证伪性,只是说明它可能成为“科学解释体系”的备选。但是它是不是真的可以成为,还得走其他程序……
:
: :
--
FROM 125.33.91.*
科学性认识,是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客观和能动的认识,该认识不但能够拓宽和加深人类对世界的理解,而且能够指导实践发展。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于什么原理”的话,主要卡尔波普在讨论“科学的标准”的时候,对之前“证实”这个标准的一个发展。
: 啥叫“科学性认识”?
:
: ...................
--
FROM 125.33.91.*
可证伪性,只是波普尔的一家之说。
如果一个科学认识或理论不具备可证伪性,根据卡尔·波普尔的观点,它通常被认为是非科学的。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关键标准。然而,科学哲学是一个复杂的领域,不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科学”的定义和标准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几种不同的观点:
波普尔的观点:对于波普尔来说,如果一个理论不能被任何可能的观察或实验结果所证伪,那么它就是非科学的。这样的理论可能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或伪科学的,因为它们不能通过经验证据来检验。
托马斯·库恩的观点: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了“科学范式”的概念,他认为科学进步不仅仅是通过证伪理论,还包括范式之间的转换。在库恩看来,科学认识可能在特定时期内不完全符合可证伪性原则,但仍然可以是科学的一部分,因为它们可能在更广泛的科学范式中发挥作用。
劳丹的观点:科学哲学家拉里·劳丹提出了“研究传统”的概念,他认为科学认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可证伪性,还在于它们是否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科学的进步。因此,即使某些理论不具备可证伪性,如果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效,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的。
实用主义观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理论在实践中有效,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结果,并且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贡献,那么它可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即使它不完全符合可证伪性原则。
贝叶斯主义观点:贝叶斯主义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认识是通过概率和证据的累积来不断更新的。在这种观点下,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可能与其概率和支持它的证据的强度有关,而不仅仅是其可证伪性。
总的来说,虽然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在科学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科学认识是否科学并不是由单一标准决定的。科学认识是否科学可能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其在特定科学范式中的作用、实际应用的有效性、以及与其他科学理论的一致性等。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于什么原理”的话,主要卡尔波普在讨论“科学的标准”的时候,对之前“证实”这个标准的一个发展。
: 啥叫“科学性认识”?
:
: ...................
--
FROM 125.33.91.*
第一句就是我自己的观点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问大模型固然是可以,不过你可以再消化一下,整理成自己的观点……
:
--
FROM 125.33.91.*
哦。
那我的看法是,可证伪性是一种理想化的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比如验证成本过高、验证难度过大、缺乏验证条件,这些都会导致无法证伪。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相应的认识是非科学的。相反,验证认识的科学性,并不仅有可证伪性一个标准,还存在实用性、自洽性、对实践的指导性与可解释性、历史演进的递进性、以及与其他理论的一致性等多种标准。这是一种充分但不必要的判断条件。如果符合可证伪性,那它一定是科学认识;如果不符合,那它也未必不是科学认识。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是重点,哲学观点都是“一家之言”。这不构成对该观点的一种质疑。
:
: :
--
FROM 125.33.91.*
正是因为其否命题未必正确,所以它才过分理想化了。
不是必要条件,是充分不必要条件。具备可证伪性,必然属于科学认识,这是充分性;属于科学认识,可以由其他条件来界定,但无法证伪,这是非必要性。
我觉得可以了,对于理解这个问题已经足够了。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我的看法是,可证伪性是一种理想化的观念,在很多情况下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比如验证成本过高、验证难度过大、缺乏验证条件,这些都会导致无法证伪。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相应的认识是非科学的。”
: 答:这不是一回事儿。“可证伪性”的意思是说,该命题的否定也在逻辑上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来验证。这是一个逻辑标准。至于说真的去验证,那是归俺前面帖子说的“走其他程序”来管的事儿了,不归“可证伪性”来管了。
:
: ...................
--
修改:dragonfly112 FROM 125.33.91.*
FROM 125.33.91.*
你讲的前一半,我认同。可证伪性不是科学认识的充分条件,迷信可以证伪,但它不是科学。
但是,后一半仍不能认同。不可证伪,并不能说明认识是不科学的。可能因为成本、难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在现实中无法证伪。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证明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例如实用性。
所以说,可证伪性与认识的科学性之间,属于非充分非必要条件,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 在 molar 的大作中提到: 】
: “充分不必要”是不对的:
: 有可证伪性的,未必是“科学认识”;
: 没有可证伪性的,肯定不是科学命题。
: ...................
--
FROM 125.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