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科学发现的知识,如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怎么办?
科学与产业发展之间,也有道和术。平时我们谈术谈得多一点,今天来谈一点道,也就是科学如何与产业发展结合。
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知识,天然禀赋具有颠覆性和非颠覆性两种,但也仅仅是知识,而未必就能直接构成解决产业发展瓶颈的方案。
况且,通过基础研究产生的知识,未必满足产业发展所需,即以兴趣为动机开展的研究,不能完全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
更有甚者,徒有全面的知识,但还需有人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综合这些知识,形成基本的理念构想。
请问,对于以上两种情况,用什么机制能够解决?
--
FROM 218.249.201.*
你再好好想想,不满足怎么可能有突破。
【 在 Madlee 的大作中提到: 】
: 凉拌呗。
: 现在有哪个产业的发展需求都能满足了的?一个也没有。
--
FROM 125.33.84.*
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并不是一切创新的主体。基础研究的创新主体就肯定不是企业。
科学发现被表述成花钱获得知识就太过表面了,其背后的推动因素肯定不仅仅是资本。
创新就是把知识转化为钱这种论断,不可能是当下的主流观点,14亿人口的大国,不可能有这样肤浅的认识。体系创新要有大格局,要面向产业发展遭遇的问题,对于快速演进的产业,不可能拿得出整体方案,再去分解任务,而只能先就核心骨干问题提出理念构想,再扩展到就外围骨干问题的理念构想,继而将这些理念构想转变为初级现实工艺,最后才是由企业在市场阶段通过竞争机制在骨干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解决次要问题。在整体上,这是个从核心骨干问题理念构想开始,渐次生成系统整体方案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系统工程方法。
2017年,科技日报发表文章提出了需要攻克的35种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对于这些关键核心技术中34种原理固定,可以套用传统弹星系统工程方法的,已经有19种被攻克,剩下也只是时间问题。而最后一种即集成电路(也包括AI、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光子计算,目前种种繁盛皆为序幕,最后必须高度集成于异构集成芯片),必须采用新型系统工程方法,新型举国攻关体系必须内嵌于该方法,否则就无法真正举国,套用弹星系统工程方法,就成了守株待兔、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 在 dianxiangan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说得很明确,企业是创新主体
: 科学发现是“花钱获得知识”
: 创新是“把知识转化为钱”
: ...................
--
FROM 218.249.201.*
你讲的对,纯科学就该由兴趣驱动,国家就该广种薄收,厚植科学基础。
但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产业,不断遇到发展瓶颈,其能否突破瓶颈,决定了大国博弈的胜负,决定着东风能否压到西风,不可能淡然处之,这就需要有另外的机制,要有人能够搞大综合,利用各种新知识和产业习惯做法,提出克服瓶颈的理念构想,并在实验室环境下验证它可以实现。后面的前一贴讲了,不赘述了。
形成组织上述过程的体系很重要,不但对国家的意义毋庸置疑,而且会自然引导相关基础研究向举国攻关体系集聚,特别是哪些本身具备颠覆性性质的基础研究。这当然会给对应的研究人员带来课题研究以外的不可忽视的经济利益。
【 在 upnd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学和产业没啥好结合的。科学可以作为客户买设备
:
:
--
修改:phoenixhills FROM 218.249.201.*
FROM 218.249.201.*
攻关包括三种。一种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补足欠缺的知识,这属于巴斯德象限研究;第二种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想法,即理念构想;第三种是拿出实现理念构想的具体方案,即你所讲的技术。
对于原理基本固定的系统而言,理念构想可以在一个人的脑海里形成,是隐性存在;而技术实现是显性存在。这导致前者容易被忽视。对于原理持续演变的系统而言,理念构想已经不能单纯由一个人来完成,既需要纵向跨学科协同也需要横向按照创新链顺序依次接力。这导致前者已经无法被忽视,成为健全和完善新型举国攻关体制的重要方面。
【 在 upnd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攻关攻的是技术,不是科学。
:
--
FROM 218.249.201.*
工程师搞研究,依赖于农民生产的粮食,就够了?工程师的研究本身,就不需要方法了?
简单系统,可以通过作坊式的研究开发技术。例如,瓦特完善蒸汽机,康明斯发明交流发电机,爱迪生发明钨丝灯泡。
复杂系统,可以通过系统工程方法提出技术整体方案,再分解和分配任务。例如,he弹、qing弹、火箭、卫星的研制过程。
持续演进的复杂巨系统,已经没有人能够提出整体方案了。这时候怎么分解任务分配任务?例如,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西大解决了这个问题,对集成电路四个指数阶段都能重构制造技术体系。欧、日、中都没解决这个问题,在霉不再提供技术授权的情况下,都被qia了脖子。
事实上,科学geming、技术rev、产业rev,依次以前者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科学rev推动就够了。
复杂系统时代,技术研究的组织方式,也要随着系统特点的演变而与时俱变。
【 在 upndown 的大作中提到: 】
: 技术本来就是依赖于现有的科学知识。没有科学知识支撑压根就不会形成技术路线。所以你的问题根本就不成立。
: --来自微微水木3.5.17
--
FROM 218.249.201.*
对科学研究提供广泛支持,不仅是可能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技术和经济繁盛的前提。对其中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研究,更应该提供进一步的发展支持。
但技术开发,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环节。我们现在有科技部抓知识拓展,有工信部抓产业化,就是没有技术部门专门负责抓产业级的技术方案攻关。这样关键的任务,居然让某些人理解成了由具体企业牵头负责,名义上搞产学研,实际上干的是企学研。形势上,这样做是在学西大,实际上,却在步日本后尘。这就把好经给念歪了。
【 在 serprathu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没办法预知某个科学研究的产业价值,所以只能多研究,掌握更多的筹码。
: 就像买股票一样,假设最近医疗板块火爆,其他板块你不关注。等板块轮动的时候,你
: 不提前入局,连入场的机会都没有。
: ...................
--
修改:phoenixhills FROM 218.249.201.*
FROM 218.24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