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粒子都是很小的,拿原子来说,原子核半径大概也就是原子半径的千分之一,环绕原子核的电子大小为零。所以,即使是你看到的那些固体,他们之间的绝大部分也是真空。
你如果问常说的真空,往往是指相当大的宏观空间,也就是我们肉眼看见的范围,譬如十厘米的部分内一个分子也没有。这在物理学上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无法做到绝对零度,既然不是绝对零度,所以分子总是在运动,也就会跑到这个真空里,因为你需要一个容器。
好的,现在你开始问下一个问题,分子之间是什么?这个问题与真空其实无关,因为固体的分子之间空间也是巨大的。咱们现在所说的原子,电子,粒子等等,其实是一种基本物质形成的波包,就好比海里的波浪,空气中的风一样。
所谓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能观察到他存在,而你之所以能够观察到它,是因为它与背景有所区别。如果这个世界全都是一样的颜色,那么你就什么都看不到了。所以你能看到的白天的黑,和晚上的亮光。当我们的世界是一个背景的时候,你是什么都看不到的,当这个背景起了涟漪,有了褶皱,你就看到了这个涟漪,这个褶皱。但是你之所以看到这个涟漪,这个褶皱,是因为它与背景有了区分。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其实是背景中那些不同于背景的部分,但事实上,背景才是最大的那部分,分子之间的部分,就是那个背景。实际上,现在观察到的物质,只有全部物质的1%,还有99%还没有观察到。物理学界对这个说法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结论。他们其实没有从可观测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所以这个答案是我的独创。
只有水才可以起涟漪,只有空气才可以起风。如果真的存在真空,那么它当然也就不可以存在任何涟漪,也就真的只有背景,你也就失去了任何观察的能力,因为真空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东西,所以也就不可以有疏密,有波动,有运动,有区别,从而也就根本不可能做观察。我们之所以能做观察,皆是因为有区别,而有区别其实是背景在进行疏密的变化,在进行旋转的运动,以至于某个地方和其他地方不同,于是这个不同与其他地方的东西就被你看到了,于是你就认为那是一个物质。
但是,你永远都不可能直接观察背景本身,因为背景本身和它自身是一模一样的,你永远无法把它和背景本身区别开来,所以你也就无法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如果你知道你的观察是怎么一回事,你知道你观察到的是区别,那么区别于你观察到的东西的那个东西是什么?你看到的东西之外的东西是什么?你看到的东西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什么?一旦你做了这样的思索,你一定会知道背景的存在。因为只有背景存在,我们只知道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那些的东西。
【 在 maplab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绝对真空也行啊。就问空气分子之间是什么。
--
FROM 112.25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