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phoenixhills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还原论探讨宇宙,的确是如此矛盾,但用生成论重新审视宇宙,就会发现宇宙并不封闭,或许源源不断的暗能量在由外部注入。
:
【 在 phoenixhills 的大作中提到: 】
: 愿闻其详
:
其实不用太多的理论,只要牛顿理论与爱因斯坦的E=mc^2就可以合理地解释现有的观测到的大部分主要的问题,只要考虑类星体存在强引力红移,并认定哈勃红移不是多普勒红移是光子的距离效应。
1. 认定哈勃红移不是多普勒红移是光子距离效应,那么暗能量省略了。
2. 类星体存在强引力红移,扣除引力红移后,剩下的距离红移是个小值,那么类星体的距离就不再那么遥远了。
3. 因为2. 那么由类星体子源角分离速度,推出的线分离速度就是每秒数百公里,不再超光速分离了。
4. 因为2. 那么类星体的绝对光度小于银河的绝对光度,它的能量来源是核能就可解释了。
5. 因为2. 那么目前观测到的类星体约70%是本星系群的成员,它们是本星系群所谓的未观测到的暗物质的一部分。本星系群的星系数与类星体个数比是个零头。
6. 因为2. 那么目前观测到的类星体约30%是本超星系团靠近我们侧一角的成员,它们是本超星系团所谓的未观测到的暗物质的一部分。
7. 因为2. 那么目前观测到的类星体约0.03%是银河系靠近我们侧一角的成员,它们是微类星体,以后韦伯望远镜等新一代望远镜,会观测到更多银河系的微类星体,它们是银河系所谓的未观测到的暗物质的一部分。
8. 因为5. 6. 7. 暗物质让已观测到物质取代了。
9. 类星体观测到的红外超,是因为类星体光球层厚度大,不同深度引力红移不同,深层经更大的引力红移,并红外光透光好,就产生了红外超。
10. 因为类星体光球层厚度大,不同深度引力红移不同,产生了类星体的宽发射线。
11. 与日冕类同类星体有类冕,类冕尺度大,温度高,产生了类星体的紫外超。
12. 类星体上方还有抛出的处于不同高度的气团物质,会产生吸收线,吸收线也存在比主红移低的吸收线引力红移,多重吸收线红移是因为存在不同高度的多个气团。
13. 气团物质在类星体上方,只能产生比主红移低的吸收线引力红移。不可能产生比主红移高的吸收线引力红移。(否则就可支持类星体吸积盘理论有下落吸积气流了。)
14. 类星体核聚变是分层进行的,一种核燃料的耗尽,塌缩会引起类星体光度下降;塌缩会引起类星体另一种核燃料的的点燃,会引起类星体光度上升;由此产生了类星体光变。
15. 类星体核聚变到约75%氢25%氦,就分层进行更高的核聚变,并引起抛射。由于扰动引起类星体转动偏心,抛出一对旋臂。
16. 类星体是强引力天体,不同高度的密度差的折射加上牛顿引力对光子m=E/c^2的偏转,就知道类星体每个发光点出来的光的路径有点象磁铁磁极出来的弯曲的磁力线,而且更加弯曲。甚至我们在正面可看到类星体的背面在图像的两侧或周边。
17. 因为16. 我们可以看到微类星体抛射物质很快的移动,并很快的消失了。
18. 定量的统计分析,可制作出类星体的赫罗图,显出类星体的演化轨迹。并给类星体分区,各区再分族,各族的特性不同,各参数有相关性。
--
修改:bsese77 FROM 115.234.11.*
FROM 115.2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