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于东经107°13'-108°05',北纬29°02'—29°40'之间,东西长82.7公里,南北宽75公里,全县幅员面积290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4.5万亩,县城建成区5.1平方公里。东邻彭水,南接贵州省道真县,西靠南川、涪陵,北与丰都相连,距重庆市区128公里,处于重庆“一圈两翼”的交汇点,自古有“渝黔门屏”之称,是千里乌江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辖26个乡镇,40.84万人,县城所在地为巷口镇。武隆设治,始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经典路线:
重点开发打造了仙女山、芙蓉江、天坑三硚、龙水峡地缝、芙蓉湖景区,创建了芙蓉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芙蓉洞和天坑三硚国家AAAAA级旅游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区以及国家地质公园,芙蓉洞、天坑三硚和箐口天坑被国家正式纳入2006年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名录。
交通:
客车:武隆交通便利,水陆交通干线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辐射渝东南和黔东北的重要交通、商贸枢纽。国家一级干线渝怀铁路与渝湘高速公路横贯武隆全境,拥有国道319线,省道203、303、904线以及武隆到贵州道真、务川省际高等级公路。规划中的重庆三环高速路、南涪铁路也经过武隆,仙女山旅游机场正在稳步推进。
轮船:武隆港为重庆市重点港区,乌江航道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
饮食:
武隆特产主要有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武隆王吂牛肉干、土坎晶丝苕粉、仙女山大脚菌、干笋、老腊肉、鸭江老咸菜、武隆厥粑、蕨精粉等
文化环境:
武隆县属渝东南边缘大娄山脉褶皱带,多深丘、河谷中,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分半地,半分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东山菁、白马山、弹子山由北向南近似平行排列横穿全境,分割组成桐梓、木根、双河、铁矿、白云高地。因娄山褶皱背斜宽广而开阔,为寒武系石灰岩构成,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背斜被深刻溶蚀。乌江由东向西从中部横断全境。乌江北面的桐梓山、仙女山属武陵山系,乌江南面的白马山、弹子山属大娄山系。木棕河、芙蓉江、长途河、清水溪、石梁河、大溪河等大小支流由南北两翼汇入乌江。由于深度溶蚀形成的深切槽谷交错出现,构成全县崇山峻岭,岗峦陡险,沟谷纵横,伏流交错,溶洞四伏。最高仙女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最低大溪河口海拔160米,一般相对高度都在700米至1000之间。乌江是该县唯一通航河道,流经十六个乡镇,东起木棕河,西至大溪河,行程80公里;两岸河谷狭窄,江水奔驰于悬崖峭壁间,重峦叠嶂,山峰重入云,江出一线,气势雄伟,航道多峡口险滩,,尤以羊角碛五里滩蓍称。全县除高山和河谷有少而小的平坝外,绝大多数为坡地梯土。土壤多属黄壤、黄棕壤,其次紫色土。自然条件较差。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天至285天。年降水量1000~1200㎜,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主要灾害有冰雹、山洪、大风。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每年约有五个月的多雨季节,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霜期长,秋风冷露对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在600米以下的地区,易遭旱灾。山上山下温差10度左右,立体气候较显著。
史前
1982年7月27日,在江口镇蔡家村盐店咀,发掘出一件用青砂石磨制成的石斧(长15.5cm,宽9cm,呈椭圆条形,上端有一处带凹斜形的地方,便于大拇指使力),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石斧,距今约5000年左右,这证明早在5000年前,武隆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有人类活动。
古代
春秋时武隆为巴国地,战国时属楚国黔中地,秦时属秦黔中郡,汉代属巴郡管辖。蜀汉时期,延熙十三年(公元250年)在今县境鸭江地置汉平县,隶属涪陵郡(今彭水)。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分涪陵县置武龙县,治地在土坎乡,隶属涪州。明洪武十三年,改武龙县为武隆县仍隶涪州。清康熙七年(公元1913年)并入涪州,设武隆巡检司,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改武隆巡检司为分州。
近代
民国2年(1913年)2月,涪州改为涪陵县,武隆分州称武隆分县。民国31年(公元1942年)7月1日由涪陵分出第五区,建立武隆设制局,隶属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区,34年(公元1945年)1月,武隆设制局升格为县,隶属未变。
现代
1949年12月5日武隆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巷口镇,隶属川东涪陵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4年涪陵设市,武隆县为涪陵市下的一个县
1997年1月,涪陵市由重庆市代管,涪陵市成为重庆市下属的一个县,由重庆市涪陵市代管。
1997年重庆直辖后,武隆县由重庆市直管。
【 在 kfg (等待一个结局|最后的兔子)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求介绍武隆地理位置、经典旅游路线、交通、饮食、文化环境,先到先得
--
FROM 123.12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