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村子十多年前就拆迁了,哪哪儿都变了。可是一说起过年,脑海里还是儿时的景象,清晰地恍若昨日。
年前:
1.学校放寒假,高高兴兴的拿回奖状。好像寒假跟小年儿挨着很近,因为总记得扫屋跟贴奖状是联系到一起的。
2.赶大集,越到年根儿人越多,摩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鞭炮,水果,糖果,瓜子,梦寐以求的零食玩具全来于此。
3.年底打工人结工钱,干买卖的结清账款,拿到钱的如释重负,拿不到的愁眉苦脸。极端点的,堵在人家门口,两方个顶个的哭穷,吵得急赤白咧。
4.因为我们村离市区近,年底还能进城去百货大楼购买鞋服,彰显时下流行趋势(囧)。
5.蒸馒头,买豆腐、冻豆腐,煮猪头,杀鸡、炖鸡,汆丸子,总而言之就是预制各类菜肴。
6.估计一个冬天没洗澡了,理完发后去村里的大众澡堂子搓泥,再早的时候澡堂子是没有的,在家里烧点热水重点洗洗皴了的小黑爪子,脚丫子就算了。
除夕当天:
1.上午去上坟,给逝去的亲人送点素馅水饺,素菜,烧纸钱+磕头,他们也要过年啊
2.下午奶奶,妈妈包水饺,为年夜饭备菜。还专门熬浆糊,为的是贴春联。春联不是买的印刷品,都是村里公认的“书法家”写的。作为孩子的我能帮家里贴春联就觉得算是出一份力了。
3.晚上看春晚,吃年夜饭。最最重要的是村子里人家从十点开始陆续要“上供,放鞭炮”,我们老家主要供奉泰山老奶奶,祭品是公鸡,鲤鱼,方子肉,豆腐,肉丸子,五碗素水饺,五盅白酒。老的少的要磕头,还得烧纸。新年钟声敲响时,整个村子鞭炮最响,因为这个点是上供最集中的时间。
大年初一:我们会先给爷爷奶奶,大爷大妈自家老人拜年,然后堂兄弟们,嫂子们约着一起去同村的本家串门拜年,还有就是去邻居家,好朋友家拜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下瓜子,糖果,茶水,香烟,条件好的甚至还有葡萄干这种高档点儿的吃食。大家来拜年不会久留,有时候甚至待不到一分钟,没落座就接着走了。到下午时,基本拜年就结束了,当然也有磨蹭着没完事的,还得继续走动。
初二开始走亲戚,基本上姥姥家是最重要的亲戚,初二走的居多。也有另挑日子的,为的是能够协调一致,一起到某家去,这样主家就可以一起就把客人招待了,省事省钱。那时候姑舅多,表兄妹也多,大家见了特别亲,说不完的话。孩子们又都能从姑舅那里获得基本等额的压岁钱,甭管最终能不能进自己腰包,当时心里挺美的。
走亲戚不能空手的,送的东西与时俱进,小时候罐头是主力,再就是长寿糕、江米条、桃酥等点心,五花肉是必须的,挂面也常见。东西放在藤条篮子里,盖上干净的枕巾,大人蹬上二八大杠,小孩前杠后座都能坐。老人不会骑车子,子女可能就得用木板车拉,天气冷,板车上还得放上铺盖,防止老人着凉。吃完酒席回来时,主家也不能把东西都留下,篮子里的东西主人家会留下一部分,也会给大家调换一下,力争带回去的东西不重样。
现在亲戚还会走,礼品变了,成了酒,奶一类预装成礼盒的东西,吃饭也省事了,经常去饭店里就餐,家里仅仅就是简单茶叙了。更简洁的,直接在饭店汇合,吃饭聊天,完事就各自回家了,年味儿全无。
对了,小时候总会遇到走完亲戚回家路上的醉汉,女人咒骂着男人没有出息,在自己娘家人面前丢脸了。男人舌头都直了,话也说不利索,有的干脆不省人事,就坐路边,躺路边等着酒醒。。。
亲戚不但多,还得挨个走,今天一起在大哥家聚一回,明天就可能在三妹家再聚一回,恨不得正月十五还没走完。。。很快正月十五就到了:吃元宵,捏面灯,打灯笼甚至我印象里还得上供,对,我想起来了,是要上供,要不年前集上得买两串1000响的鞭炮呢。
正月十五过完,这个年也就正式结束了!大人要开工,孩子要开学。好像一般是正月十六正式上课,按理说同学们都是一个村儿的,很容易碰到,可校园里重逢别有一番喜悦,要是作业假期里写完了,假期综合征基本不存在的~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12,8」
※ 修改:·Adahu 于 Jan 19 23:16:28 2022 修改本文·[FROM: 120.244.232.*]
※ 来源:·最水木 客户端·[FROM: 120.244.232.*]
修改:Adahu FROM 120.244.232.*
FROM 120.24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