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其坤,这是一个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科学界,都叫得响亮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菲列兹·伦敦奖、未来科学大奖、巴克利奖;35岁当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攻克量子世界难题……亮眼的履历今天又增加了一项,61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成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震惊全球物理界
2012年10月的一个晚上,薛其坤收到学生的短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出来了。”他抑制住兴奋,迅速返回实验室,组织团队成员,设计方案,多次重复验证。经过2个月的集中测试,团队得出了完美的实验数据。他带了两瓶香槟,和团队成员一起庆祝。这一成果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质疑也随之而来。
薛其坤:大家认为我们中国科学家不可能做出这种这么重要的成绩来,对我们产生怀疑,这种郁闷持续了一年多。我们的实验结果最后终于得到了科学界的验证。作为一个效应,将来会诞生一个科学的名词,永远留在人类科学史上,它是一个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应该在任何地方存在。这就说明了过硬的实验技术多么重要,严谨的学风有多么重要。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项震惊全球物理界的科学发现,让薛其坤迎来了一系列高光时刻:2016年,首届未来科学大奖;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菲列兹·伦敦奖;2024年,巴克利奖……拿奖拿到手软。物理学家杨振宁评价说,这是“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科研之外,薛其坤还担任过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让做基础研究成为一种“幸福”,是他任校长时首先着手的任务。作为国内顶尖的物理学家,薛其坤没有放下科研梦想,目前团队还在攻克两个方向:一个是探索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及其有关的量子态在拓扑量子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另一个是高温超导机理研究。身兼多职,薛其坤似乎从无疲惫之感,只有逐梦的快乐和幸福。
薛其坤:我是个幸运儿,赶上了中国教育、科技包括人才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能赶上这样一个时代,还能到清华大学当老师,这对我来讲是一个无穷的鼓励,所以碰到一点小困难,在我面前都是小意思了。
薛其坤,汉族,1962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材料物理学家,理学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2],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3] [59],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4]、党委副书记 [5],安徽省院士专家联谊会顾问 [6]、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主任。 [7] [70-71]
薛其坤于1984年毕业后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工作。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同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2010年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2013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8];同年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9]。2014年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10]。2017年被评为2016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11];同年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 [2]。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 [12-13]、复旦—中植科学奖 [16]。2024年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71]
薛其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自旋电子学、拓扑绝缘量子态和低维超导电性等 [17]
--
修改:Acui FROM 114.249.195.*
FROM 114.2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