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第1章 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1)
>> 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最大的增进,运用劳动时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也得以加强。
>> 大制造业
>> 凡是能分工的工艺,分了工就可以相应地增强劳动生产力。
>> 如果一个国家有着较高的产业与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水平,那么其各行各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 在未开化区域中由一个人担任的工作,在进步的社会中一般都由几个人分任。
>> 农业上的种种不同劳动会随着季节的推移而巡回,绝不可能指定一个人只从事一种劳动。
>> 也许就是因为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才使得农业在劳动生产力的增进上,总是跟不上制造业的步伐。
>> 就农业方面来说,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都比贫国大得多,至少不像制造业那样有较大的差距。
>> 出现了分工之后,同样数量的劳动者所完成的工作量,就能比过去多得多。其原因有三点:第一,劳动者因为专业而掌握了技巧;第二,免除了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带来的时间损失;第三,随着简化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一个人能够做原本需要许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 一个农村劳动者,如果他每半小时就要换一次工作和劳动工具,而且几乎每天都必须从事二十项不同的工作,那么他自然(甚至可以说是必然)会养成闲荡、偷懒、随便等习惯。
>> 那些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好像也是分工的结果。
>> 工人们为了能够容易而迅速地完成工作,自然会用心找出更好的工作方法。
>> 因为分工的出现,在政治修明的国家里,就连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也普遍富裕。
◆ 第2章 第2章 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2)
>> 总之,任意一样你观察到的东西,都投入了各种劳动。
>> 某一动物要想从人或其他动物那里取得某物,唯一的说服手段就是博取授予者的欢心。
>> 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而自愿替自己做事,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了。
>> 正因为契约、交换和买卖实现了我们所需要的大部分帮助,所以当初才产生了分工这一倾向。
>> 成年人在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位上所表现出的非常不同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 受虚荣心驱使的哲学家,简直不肯承认自己与挑夫有任何相似的地方。
>> 动物们一直都各自独立、各自保卫,没有能力和倾向把自然赋予它们的才能进行交易,因而也就不能增进同种之间的幸福和便利。
>>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一般倾向,使得人们把各种才能所生产的不同产物聚集成一个共同的资源。
>> 市场的广狭限制了分工的程度
>> 如果市场过小,人们就不能用自己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来随意换得自己所需的别人劳动生产物的剩余部分,这样他们也就不会终生从事某一职业。
>> 小村落里根本就不需要专门的搬运工,而普通的城市又不能保证有不断的工作机会。
>> 水运开拓的市场,比陆运开拓的市场要广大得多。
>> 货品的销量必定和邻近地方的财富与人口成比例
◆ 第3章 第3章 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3)
>> 所有人要想生活,都要依赖交换。
>> 金属成了商业流通中最适宜的媒介。
>> 铸币制度
>> 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而偏私的,他们欺骗臣民,次第削减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真实分量。
>> 自从货币出现之后,一切货物都能通过它进行买卖。
>> “价值”这个词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物品的效用,一个是由于占有某物而获得的购买他种货物的能力。我们称前者为使用价值,后者为交换价值。
>> 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就是劳动。
>> 劳动的价值,等于一个占有财富并愿用以交换他物的人,用它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
◆ 第4章 第4章 论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及分配劳动(4)
>> 财产的大小,制约着他所能购买或支配的他人劳动量或劳动生产物的数量。
>> 需要经过十年学习才能做的工作,即使做一个小时,它所含的劳动量也可能比普通业务做一个月所含的要多。
>> 劳动本身是无差别的。
>> 无论何时何地,劳动的价值都不会变动,它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至于货币,它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 劳动的真实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它们与劳动等量。劳动的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它不一定与劳动等量。
>> 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以劳动为标准来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
--
FROM 183.1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