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Anti2019nCoV 讨论区 】
发信人: root (root), 信区: Anti2019nCoV
标 题: 交换膜燃料电池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来新民教授因新冠去世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Jan 9 08:13:30 2023), 站内
关注
据了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寿命低成本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极板专用基材批量化制造技术”项目负责人,“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智能制造技术及示范车间”负责人、973项目“新一代超大型运载火箭薄壁结构制造的科学问题”首席科学家介观尺度微铣削过程仿真建模与表面形貌预测”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来新民教授因新冠去世。
图片
来新民教授生于1964年8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天津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工程图书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2002年上海市曙光学者。先后参加和承担完成面向过程的轿车车身虚拟开发系统研究、面向过程的轿车底盘冲焊件精度质量控制体系研究、桑车2000型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技术、Buick轿车车身尺寸偏差控制技术等多项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及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目前正在主持和参加承担轿车行业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总体方案设计与关键技术攻关?quot;柔性薄板装配偏差流的状态空间建模与公差研究方法、车身装配数字化工艺等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美国通用汽车国际合作等项目。 近年来与课题组同事一道,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轿车车身离线检测,实现了离散检测条件下车身制造质量的精确评价;通过对产品装配知识和工艺知识的建模,建立了面向离线检测的开放式车身装配偏差源诊断系统。针对复杂曲面的检测,提出基于曲率测度的大规模散乱数据点自适应压缩方法,实现基于复杂曲面精确重构。建立了薄板点焊装配偏差分析的电-热-力耦合分析模型,综合考虑冲压、焊装和匹配,开发了集成化的虚拟封样系统,以代替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多轮物理螺钉车实现功能匹配。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多家轿车制造企业的认可。
据相关信息了解,来教授是在新冠未康复的情况下,持续六天上班,下班突感不适送去就医后离世,年仅58岁。
※ 修改:·root 于 Jan 9 08:14:29 2023 修改本文·[FROM: 101.224.66.*]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m.mysmth.net·[FROM: 101.224.66.*]
修改:root FROM 101.224.66.*
FROM 101.2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