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2021年成都高考前50就读的小学初中,仅供参考
早期高新区小学以农村生源为主
你看高新区各小学成立时间
中和小学 1833
锦城小学 1904
新光小学 1952
菁蓉小学 原桂溪二小
新华学校 原中兴二小
玉林小学 1989
芳草小学 1996
高新区实验小学 1997
和平学校 2003
大源学校 2006
庆安小学 2008
新源学校 2008
锦晖小学 2010
泡天 2011
益州小学 2011
七初附小 2012
蒙小 2012
新城学校 2013
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西区 2014 (原临江小学)
行知小学 2015
成都师范银都紫藤小学 2015
墨小 2016
成都市教科院附属学校东区 2017
霍小 2018
石室天府附小 2018
朝阳小学 2020
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小学 2020
公园小学 2021
2021年高考的是2009年上小学的,那时高新区只有这些小学
中和小学 1833
锦城小学 1904
新光小学 1952
菁蓉小学 原桂溪二小
新华学校 原中兴二小
玉林小学 1989
芳草小学 1996
高新区实验小学 1997
和平学校 2003
大源学校 2006
庆安小学 2008
新源学校 2008
所以2015的七初也不可能有好生源。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 在 he111 的大作中提到: 】
: [upload=1][/upload]
: 1.七中育才和七中嘉祥确实很强。
: 2.新区的小学初没有炒作的那么强,例如08年就开办的高新区的七中初中学校,在这份名单上没有。
: ...................
--
修改:liuruofan FROM 171.221.254.*
FROM 171.221.254.*
很多年有啥用,小学生源差,初中生源当然也就差啊。
高新区早期小学就是农村小学为主。
【 在 he1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七中初中和石天不是哦,已经很多年了,七初的毕业生应该是14年开始就开始参加高考,石天也差不了多久。
--
修改:liuruofan FROM 171.221.254.*
FROM 171.221.254.*
掐尖很正常,又不是全校都是掐尖。
高新区早期整体生源和现在肯定不是一码事,这个难道也要否认?
【 在 he111 的大作中提到: 】
: 七初一直就是靠掐尖,生源没问题,不然靠高新南的生源不可能有80%多的中考重点率,这还是15~17年就达到的水平。石天的初中,倒是一直很一般,在主城区就是中流水平。大源那个教科院的初中,去年第二届毕业,考的也很一般,有朋友去了解过,重点率大概50%多点。
--
FROM 171.221.254.*
你对小学情况不了解。
城区名校普校差别很小,但城区小学和农村小学差别很大。
【 在 Bergwolf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找错方向啦,前50小学来自名校的就没几个
: 看表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小学读哪里基本没有差别
: 初中开始名校比例明显上升,
: ...................
--
FROM 125.71.76.*
成都市区保底教育质量足够高,任何一个前10%的娃儿都不可能被埋没,都能上好中学。
郊区,农村保底教育质量低,前1%的娃儿可能不会被埋没,前10%的娃儿被埋没的就多了,很多都无缘好中学,搞不好就辍学打工了。
而楼主发的这些至少是前千分之一的娃儿,成都的可能稳进清北,农村的前千分之一的有可能只去了中上985。
【 在 woodguy 的大作中提到: 】
: 另外,你的论点和论据是完全矛盾的“娃儿还是看天赋,天赋强的,就算小学初中一般,照样考的上top2。”
: 按照这个,哪个学校强,哪个学校不强,哪个学区强不强,完全就是靠学生的天赋嘛,任何统计都没有意义了。
--
FROM 171.221.254.*
尖子生完全是生源决定的,所以有些高中招中考尖子生舍得下血本。
不过中上游成绩的基本上还是教育质量决定的。
成都有的区一本率能到40%以上。而四川的非民族地区,一本率低的只有8%左右,民族地区可以低到3%左右。
【 在 dykiamy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啥意义,我们那小地方二三十年之前每年都会出两三个清北
: 从这张表里小学,也看到两位我们那的,只是高中跑成都市区来读书了
--
FROM 171.22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