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拉美政坛“七十二变”
新华社视频
2021/12/10 15:44
11月30日,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在巴西利亚参加了自由党为其举办的欢迎仪式
王鹏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酵之际,拉美经历一个密集选举的年份。10个拉美国家举行重大选举,其中包括5场总统选举。总体而言,民意呈现剧烈分化,总统选举的结果变得越来越难以预见。这些选举结果将为这个地区的发展进程留下新的烙印,也在折射地区发展进程面对的困难和挑战。
选举结果越来越难以预见
拉美正面对极为不利的经济社会形势,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该地区受到猛烈冲击。2020年拉美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8%,系该地区120年间最严重的经济衰退。选民的反建制情绪持续发酵。总部设在智利的民调机构拉美晴雨计的民调结果(2020年)显示,该地区受访者对“民主体制”的支持率为49%,系1995年以来最低值之一;受访者对政党信任度为13%,系1995年以来最低值。
在厄瓜多尔,反对党候选人吉列尔莫·拉索首次当选总统,而执政党候选人在第一轮投票中的得票率不到2%。
秘鲁总统选举没有任何执政党候选人,“局外人”色彩浓厚的自由秘鲁党(PL)候选人佩德罗·卡斯蒂略获胜。
在洪都拉斯总统选举中,自由与重建党候选人希奥玛拉·卡斯特罗胜券在握,有望终结国民党(PNH)连续12年的执政地位。11月29日,卡斯特罗宣布自己已经胜选。
智利迎来一场“政治地震”式总统选举。进入总统选举第二轮的右派候选人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和左派候选人加夫列尔·博里奇均来自新兴政党。
总统选举的唯一特例是尼加拉瓜。丹尼尔·奥尔特加2006年以来连续第4次当选总统。
总统选举的结果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拉索在厄瓜多尔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以极为微弱的优势排名第二,侥幸跻身第二轮投票。最终,他击败在第一轮投票中大幅领先的安德烈斯·阿劳斯,成功当选总统。
在秘鲁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之前的多次民调中,卡斯蒂略从未进入支持率的前5名;在第二轮投票中,他以不到1%的得票率优势战胜竞争对手。
今年的总统选举是智利在1990年军政府“还政于民”以来,最难预料结果的一场总统选举。该国首次出现两大传统政党联盟候选人双双未能进入第二轮的选举结果。
总统选举结果折射拉美国家民意的两极分化,许多总统选举的投票结果体现了选民反对而非支持某人。在分析者看来,拉索之所以能够当选厄瓜多尔总统,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许多人反对前总统科雷亚及其支持者。在秘鲁,许多选民既不支持卡斯蒂略的国有化主张,也不支持涉嫌腐败的藤森庆子。两位候选人在吸引中间立场选民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智利,总统选举投票前的民调结果显示,中间派候选人最不受欢迎,进入总统选举的两位候选人或是极右派(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或是激进左派(加夫列尔·博里奇)。
政党格局持续变动
拉美国家的政治格局处于持续而深刻的变动之中。近年来,新兴政党在地区各国加速崛起。在2020年多米尼加大选中,成立于2014年的现代革命党(PRM)成为执政党。萨尔瓦多执政党“新思想”党(NI)成立于2017年,在2021年国会选举中一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021年当选秘鲁总统的卡斯蒂略来自自由秘鲁党(PL)。该党长期是一个地区性政治组织,直至2016年才正式注册成为政党。在智利,两位新兴政党的候选人进入2021年总统选举第二轮。其中,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来自成立于2019年的智利共和党(PLR),加夫列尔·博里奇则来自成立于2018年的“社会融合”党(CS)。
地区各国的传统政党呈现持续衰落之势。在2021年墨西哥中期选举中,三大传统政党——革命制度党(PRI)、国家行动党(PAN)和民主革命党(PRD)——结盟参加国会众议院选举。选举结果表明,它们的影响力有所恢复,但还是难以单独挑战执政的国家复兴运动党。在洪都拉斯,两大传统政党——国民党(PNH)和自由党(PLH)——处于持续衰落之中。
拉美国家政党格局普遍处于解体和重组之中。在巴西,博索纳罗当选总统打破劳工党(PT)和社会民主党(PSDB)交替执政的格局。为在2022年实现连任,长期处于无党派状态的他在近期加入中右派的自由党(PL)。在前总统卢拉摆脱涉腐指控后,劳工党有望依靠他冲击2022年总统选举。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智利。1989年以来,该国以社会党(PS)、基督教民主党(PDC)、争取民主党(PPD)、激进党(PR)为主体的中左派政党联盟,和以民族革新党(PN)、独立民主联盟(UDI)为主的中右派政党联盟长期交替执政。随着代表激进左派的“广泛阵线”(FA)在2017年大选中崛起,这一两强竞争格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1月,“广泛阵线”与其他左派政党组成激进左派政党联盟“赞成尊严”,在制宪大会选举中获得28个席位,一举实现对传统中左政党联盟的超越。在此次总统选举中,“赞成尊严”候选人博里奇成功跻身第二轮。与此同时,民族革新党失去右派阵营“领头羊”地位,新兴的智利共和党成为总统选举的有力争夺者。
小党或新党借助政治“局外人”或反建制人物的影响力,在总统选举中趁势而起,构成对选情的猛烈冲击。在洪都拉斯,电视节目主持人出身的反腐败党(PAC)候选人萨尔瓦多·纳斯拉亚参加2017年总统选举,仅以微弱劣势告负。在智利2017年大选中,记者出身的比阿特丽斯·桑切斯作为“广泛阵线”候选人参加总统选举,以20%的得票率在首轮投票中位居第三。卡斯蒂略在当选总统之前长期担任乡村学校教师和工会领袖,从未在政府任职,也没有参加过重大选举,是比较典型的政治“局外人”。
迈向新一轮政治改革?
拉美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面对的困境,凸显了重大政治改革的必要性。在疫情来袭之前,拉美已经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济增长最为低迷的时期。由于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和疫情的干扰,经济复苏进程缺乏动能和持续性。拉美国家试图在应对疫情、提振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有所作为,却面对诸多制约。
从财政资源看,地区各国政府普遍面对税收规模有限、预算赤字扩大、债务负担沉重带来的限制,缺少应对疫情所需的财政空间。从社会基础看,疫情加剧了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状况,社会不满情绪处于加剧之中。在哥伦比亚,杜克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而实施税收改革,却在2021年4月底引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在阿根廷2021年中期选举中,执政联盟“全民阵线”(FDT)遭受重创,它控制的参众两院席位数量大幅减少。
在许多拉美国家,弱势政府成为常态。由于地区各国的政党格局普遍处于解体和重组之中,这些国家立法机构的政党构成往往趋于碎片化,多数议员来自新兴政党或边缘化小党,意味着总统往往难以在国会取得多数支持。
在秘鲁,新千年以来执政的历届总统都面对这种困境。由于无法得到国会的多数支持,总统推动的重大改革方案屡屡胎死腹中;总统和国会频频爆发冲突,导致国家陷入政治僵局。2019年9月30日,时任总统比斯卡拉因政治改革法案一再受阻,突然宣布解散国会。新一届国会在2020年年初选举产生之后,比斯卡拉由于缺乏政党支持而继续面对国会的压力,最终因遭受弹劾而被迫辞职。于今年7月成立的卡斯蒂略政府同样未能在国会获得多数支持,其执政地位势必受到反对党的种种制约。
对拉美国家而言,政治改革的迫切性日益显现。在秘鲁、洪都拉斯等国的总统选举中,获胜者都表示希望制订新宪法,为发展进程确立新的政治框架。在这种背景下,智利制宪进程有望为拉美国家以改革促发展进程发挥示范作用。该国是政治上最为稳定的拉美国家之一,现行宪法已沿用40年之久。2019年骚乱迫使该国启动制订新宪法的进程。
2020年10月,大多数投票者在公民投票中支持以成立制宪大会的方式制订新宪法。今年5月,该国通过选举产生制宪大会的155名成员,负责起草国家新宪法。制订新宪法是智利谋求以制度化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不平等问题的尝试,有望为其他拉美国家破解发展困境带来经验和启示。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发展与战略研究室主任)
--
FROM 180.1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