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怎么理解脂批里的这句话
在脂批本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有云:
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脂砚斋嫌原作者(作者是谁?)的写法过于客观,一点面子都不留,但用词却十分地客气——“史笔也”;同时他竟可以“命令”芹溪删除情节!(曹雪芹难道不是作者吗?)
从这个批语来看,原作者、脂砚斋、曹雪芹好像是三个人?并且三人的地位并不“平等”:原作者是经典,脂砚斋是权威,曹雪芹是晚辈。
批语中雪芹相关的10处地方,处处都和论及作者时候的语气不同:
[1]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
[2] 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3]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4]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5] 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6]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7] 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盖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义。
[8]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此回未[补]成而芹逝矣,叹叹!
[9] 献芹之民之意,令人酸鼻。
[10] 缺中秋诗,俟雪芹。
你看,命芹溪删文,俟雪芹补诗……一芹一脂……平起平坐的关系。而且批语只夸过雪芹一次:“一诗妙极。”后又说“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说明在批书人看来,雪芹自是写诗能力突出尔。最后还总结“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这里为什么强调书、诗分开?因为书和诗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不同的作者。所以特意说明。
至于批语对作者的夸赞,简直是另一番景象,随便摘几段:
[7] 其心思用意,作者无一笔不巧,无一事不丽。
[15] 今作者写得一毫难处不见,且得二人真体实传,非神助而何?
[16] 又转出此等言语,令人疼煞黛玉,敬煞作者。
[20] 我不知作者于着笔时何等妙心绣口,能道此无碍法语,令人不禁眼花撩乱。
[88] 宝玉何等心思,作者何等意见,此文何等笔墨!
……
敬煞,崇拜之情溢于言表。
所以,我认为脂砚、雪芹、作者必三人无疑。
--
修改:bitstone FROM 103.240.56.*
FROM 103.240.56.*
问题来了,作者是谁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芹溪可以和曹雪芹是一个人,脂砚斋可能是审稿人或故事提供者
--
FROM 103.240.56.*
第五回警幻仙子梦演红楼梦的脂批:
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
显然,当时的芹溪和脂砚斋都是“今时”,作者是“彼时”,难道作者早已作古?越来越糊涂了……
--
FROM 103.240.56.*
有点牵强。作者和芹溪不在一个年代才通顺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脂批是通称,有多人批注,最多的是脂砚斋和畸笏叟。未标明的批语要仔细区分。下面的老朽是畸笏叟(我推测是曹雪芹的三叔曹颜)。作者和芹溪是同一个人,一段批语的多处用不同称呼指同一个人,更灵活。
:
:
: 另外,一本书的不同脂批可能会来自不同的时间。
发自「快看水母 于 iPhone 8」
--
FROM 103.240.56.*
脂砚斋称作者为石兄玉兄,非常尊敬。到了雪芹就是命芹溪干嘛干嘛,俨然是晚辈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还有别的地方证据来对应。
: 红楼梦正文,曹雪芹增删五次,对应这里的芹溪删之。前面的石兄和曹雪芹是同一个人。
: 脂批,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写明曹雪芹是小说作者。此为曹雪芹的诗,把诗写进小说,希望诗能随小说流传下去。
--
FROM 103.240.56.*
畸笏叟对石兄同样是很尊重的,我摘的都是同一句批语里出现作者和雪芹,口气明显不同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开始的回复要仔细读一下。命令芹溪的是畸笏叟,芹溪(曹雪芹)的叔叔。
: 脂砚斋我写过,是曹雪芹的平辈女性,可能来自苏州织造的李家,也是李纨的原型。
: 两个人身份性别不同,对曹雪芹(芹溪,石兄,玉兄)说话也不同。
--
FROM 103.240.56.*
这句:
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
老朽应该是自称,疑为畸笏叟。辈分较高,可以命令芹溪。但谈及作者,就很客气——用史笔也。
如果作者和芹溪二人都是曹雪芹,就变成了:芹溪用史笔也……命芹溪删去,就非常奇怪。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把那条批语完整发出来,看看差别。
: ...
--
FROM 103.240.56.*
前面你提出别处的证据理解可能有商榷之处:
这是第一首诗。后文香奁闺情皆不落空。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
意思是,雪芹撰写在书中的这诗,其实也是有点私念,有点为了流传这首诗的意图。所以反而证明作者、雪芹不是一个人。
因为和雪芹相关的都是增删、补诗,再如:
只此一诗便妙极!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
批语难得夸雪芹:“一诗妙极。”后又说“此等才情自是雪芹平生所长”,说明在批书人看来,雪芹是写诗能力突出。最后还总结“余自谓评书非关评诗也”,这里为什么强调书、诗分开?因为书和诗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很可能是不同的作者。所以特意说明。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开始的这段批语啊,没有什么奇怪。开始用作者,后来用芹溪指同一个人,是写作手法,两处都用作者或芹溪读起来非常僵硬。
:
: 另外前面我提出别处的证据。芹溪=曹雪芹=石兄=作者=雪芹。
: ...................
--
修改:bitstone FROM 103.240.56.*
FROM 103.240.56.*
两处用一个名字,只是为了避免僵硬的话,称谓是可以换位置的,结果就是:
“芹溪用史笔也……命作者删去”——更奇怪了,和整个脂批文风都不搭了。
【 在 lsyj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是开始的这段批语啊,没有什么奇怪。开始用作者,后来用芹溪指同一个人,是写作手法,两处都用作者或芹溪读起来非常僵硬。
:
: 另外前面我提出别处的证据。芹溪=曹雪芹=石兄=作者=雪芹。
: ...................
--
FROM 103.240.56.*
宝玉原型可能比畸笏叟年长,不是乱叫的
【 在 gzfq 的大作中提到: 】
: 称呼石兄玉兄并不是尊敬,你看书中大几十岁的老人称呼宝玉也叫玉兄,如现在老人称呼快递小哥。
:
:
:
: #发自zSMTH-v-@打死也不说!
发自「快看水母 于 iPhone 8」
--
FROM 103.2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