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宝钗再怎么世故,也不会看上贾雨村吧?
是啊,但是恰恰现在的二 创不少。自媒体多了,大家的判断力也需要相应提高才行。不然自己一片真心付给别人作为流量密码,多亏的慌。
【 在 zipp 的大作中提到: 】
: 创作力不适合用在解读既有作品上
:
--
FROM 223.104.42.*
吸取前人精华,再创作自己的作品,这就是文化进化的过程。有的所谓创作在于把一个作品的边界无限延伸,从而框下原本不足以承担的内容与意义,研究者再在内部圈地自萌。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适合”约等于“不应该发生”,并不是不会发生。
: 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分明写道:“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 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了一座象牙之塔,偶尔向人生现实居高临远的凭栏眺望一番。内容就愈来愈贫薄,形式也愈变愈严密。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据说在文艺复兴时代,那些人文主义作家沉浸在古典文学里,一味讲究风格和词藻,虽然接触到事物,心目间并没有事物的印象,只浮动着古罗马大诗人的好词佳句。我们古代的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的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及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的“七子”,宋诗的病情还远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譬如南宋有个师法陶潜的陈渊,他在旅行诗里就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谁云古人远?正是无来去!”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假如陈渊觉得一眼望出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所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给陶潜限制得很褊狭。这种对文艺作品的敏感只造成了对现实事物的盲点,同时也会变为对文艺作品的幻觉,因为它一方面目不转睛,只注视着陶潜,在陶潜诗境以外的东西都领略不到,而另一方面可以白书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这在文艺鉴赏里并不是稀罕的症候。
: ...................
--
FROM 223.104.42.*
不才,没有看过。。。只是觉得你发的这个说的挺有道理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 因为我的有限的文学知识多是从钱先生的书里获得的,所以喜欢往他的方面靠,有时候也能找到有意思的结果。比如,你所说“单独写一个就已经足够优秀,一定要两个都写,什么都要,才是画蛇添足。而我认为这足不过是悼明派强行要给这个作品加上的。”我觉得很贴近钱先生所说“可以白书见鬼,影响附会,在陶潜的诗里看出陶潜本人梦想不到的东西。”冒昧问一句,这《宋诗选注》您也是读过的啊?
:
--
FROM 221.2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