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关于脂批和后四十回
脂批不见得就是一个人批的,也不见得其中就没有作者自己批的
明末清初那会作者自己批自己书的做法很流行,这书作者不批才是稀罕事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脂批明显是读粉加上去的,与作者无关。以《石头记》甲戌本第二回的眉批为例,最可说明脂砚斋批书方式和态度:“余阅此书偶有所得,即笔录之,非从首至尾阅过,复从首加批者。且诸公之批自是诸公眼界,脂斋之批亦有脂斋取乐处。后每一阅,亦必有一语半言重加批评于侧,故又有于前后照应之说等批”。脂本流行之初,一时洛阳纸贵,《石头记》对于抄者来说,是个很赚米的活,必然一哄而上。为了追求产量,难免几个人分工抄写后再合一。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脂本大多不全的原因。全本之间批语的墨色、位置、格式等等不同的现象也很当然了。还有普遍的抄错、漏抄,异体字和错别字,文字被有意无意地“改正”等等。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字体、格式、纸张、回数甚至文字不同等的众多版本,这也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 由于材料缺如,脂砚斋和畸笏叟至今尚不知其何许人也。脂批虽有“导读”功能,但作为证据的意义不大,然其所批之语却一直左右着“新红学”,这是一个奇怪现象。批语的动机是什么?仔细研究,我发现批语有一部分似乎除了作者自己,他人不可能预先知道的内容,是好事者妄臆所为。比如下面这四条元妃省亲时看戏的批语比较典型,戏单后批语道:
: 第一出《豪宴》;【庚辰双行夹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
: ...................
--
FROM 223.104.43.2
这种小说不是架空虚构的
必然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凭空造楼也太难为作者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小说!!不是真事
--
FROM 223.104.43.2
自己批自己的书目的就是把自己埋的梗给点出来
省的别人看不明白,尤其是他这书通篇梗埋,又深有多
不点出来,别人看不出自己的深意多可惜
虽然涉及正直内容,但适当点点,别点太深了,引人思考就足够了
这也是那时期作者惯用技法
【 在 chunzai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可能
: 作者“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修改编辑过是真的,因为里面有正治内容,不能付梓
: 他自己说的。自己批自己的书有何意义?
--
FROM 223.104.43.2
明末清初,有好多小说作者就直接在书里批
就跟脂批一样,批在章节头尾以及中间任何地方
而且都是假借一个朋友的名义自己批自己的书
生怕自己埋的梗别人看不懂
想放个例子上来,奈何水木死活通不过,也不知道哪里又范禁了
--
FROM 223.104.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