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大家不喜欢宝钗,因为她是面具人吧
宝钗感觉是面具人,也就是为人优雅,内在却空无一物,只被填满了社会俗潮。
如果在1984那样的极端社会,她一定是最支持老大哥的。
她内在精神缺失,意味着没有独立性和成长性,会随腐朽的封建王朝随波逐流,面对社会动荡,也随时可以变成两面派……
--
FROM 124.127.9.*
她的生存策略和哲学是极致功利主义,
而红楼梦的作者主旨是批判社会,揭露悲剧,必然对这种功利主义持负面看法。
这种功利主义并不是“天道”,只是人道,经不住环境动荡的考验。
人为了生存,不去活出真性情,看似精明,其实也可悲,天道轮回还是绕不过去。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1984是什么事情?:我不觉得宝钗内在空无一物,精神缺失,没有独立性和成长性...:只是价值观不同:并非和主流价值观不同
--
FROM 36.112.202.*
那你是不认同曹雪芹吗?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我们是读者,不是作者。
--
FROM 36.112.202.*
我感觉ai比较客观
这是一个红学研究中核心且争论不休的问题。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绝非简单的褒贬,而是充满了深刻的理解、复杂的矛盾以及终极的悲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作者的态度:
一、表层:欣赏与赞美
从表面看,曹雪芹毫不吝啬对宝钗的才学、容貌和品德的赞美。
1. 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是标准的美人相。
2. 才华横溢:诗才与黛玉并列,知识渊博,无论艺术、绘画、医药都能侃侃而谈。
3. 品行端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上下人心,被赞为“停机德”,是封建时代妇德的典范。
在这些层面,作者是持肯定和欣赏态度的。他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大家闺秀”模板。
二、中层:深刻的批判与反讽
然而,在赞美之下,曹雪芹通过精妙的笔法,揭示了宝钗性格中与本书核心价值——“真”相对立的“冷”与“伪”,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 “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判词是点睛之笔。“无情”是她的本质。金钏投井,她安慰王夫人说“不过是个糊涂人”,显得冷静到冷酷;柳湘莲出家,薛姨妈唏嘘,她却只在意“请伙计们酬谢”,毫不关心他人情感。这种对生命的淡漠,与宝玉的“情不情”形成尖锐对立。
2. “冷香丸”的象征:这是最重要的隐喻。宝钗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需用“冷香丸”压制。这象征着她天生也有真性情与欲望(热毒),但必须用后天习得的冷峻的礼教(冷香)来压抑和伪装。她的一切“完美”,都建立在自我压抑和异化的基础上。
3. 场景中的反讽:
· “扑蝶”事件:她在亭外偷听,情急之下却毫不犹豫地栽赃给黛玉。这是她罕见的“失态”,却暴露了在利害关头,她可以牺牲他人以自保的功利心。
· “雪洞”般的房间:贾母见此大为不喜。这看似简朴,实则是一种对人情世故和家族温度的拒绝,是一种极致的“冷”,连最高统治者都觉得不适。
在这一层面,作者的态度是批判性的。他批判的并非宝钗个人,而是将她作为被封建礼教完美规训的产物来展示,揭露这种“完美”是如何扼杀人性的温暖与真诚。
三、深层:终极的悲悯与叹息
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对笔下的所有人物,尤其是“钗黛”,都抱有深深的悲悯。
1. 她同样是悲剧的承载者:宝钗的判词是“金簪雪里埋”,与黛玉的“玉带林中挂”并列。她同样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中的一员。她费尽心力维护的家族和秩序最终崩塌,她赢得了婚姻却失去了丈夫,守活寡终身。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志向,最终落空。她的悲剧在于:她作为旧系统最完美的产品,最终也被这个崩溃的系统所埋葬。
2. 她是时代的牺牲品:作者清楚地知道,宝钗的“冷”与“伪”并非天性使然,而是那个时代对优秀女性的一种要求和塑造。她走的是一条社会规定的“正确道路”,并走到了顶峰,但这条道路的终点,依然是虚无和荒凉。
总结: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是复杂的立体结构
· 有欣赏:欣赏她的才华与能力。
· 有批判:批判她所代表的压抑人性、追求功利的价值观,认为其“空”与“伪”,背离了“真”的本心。
· 更有悲悯:悲悯她作为一个聪慧的女子,无法摆脱时代枷锁,最终成为自己所信奉的那套规则的殉葬品。
一言以蔽之:曹雪芹“哀其不幸,叹其不争”。
这里的“不争”,不是不争取,而是不向压制她的命运和规则抗争,反而选择成为其最得力的维护者。他通过薛宝钗这个形象,完成了一个双重的悲剧:一方面是个体真性情的悲剧(黛玉),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训下“完美人格”的悲剧(宝钗)。后者因其隐蔽性和“正确性”,其悲剧意味更为深沉和震撼。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首先,曹雪芹对薛宝钗的态度,这个每个人理解恐怕都不一样。
--
FROM 36.112.202.*
我是认同曹雪芹的。
她是封建朱程理学集大成者,她越优秀,越守礼,越显示封建制度走到最后阶段,对个体自我意志的戕害。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有欣赏,也有排斥。:价值观不同。
--
FROM 36.112.202.*
那要看优秀是怎么定义的?
走到权势高位但命运悲惨的,比如秦始皇,就褒贬不一。
我觉得真正的优秀是开创者,有革新精神和大无畏精神的,而不是纯粹的自保者,功利者。
【 在 Adaye 的大作中提到: 】
:每个封建时代的优秀人物,都是这个特征。:非独宝钗。
--
FROM 36.112.176.*
是的,小红书的钗粉简直了。
居然说她 因为出身时带着出世的空性,才竭尽全力入世,是儒家英雄。
如果曹雪芹的思想没有一点超越时代的东西,这还是红楼梦吗?
难道曹想通过歌颂 士 大夫的理性,去迎合那个时代的腐朽?
【 在 elz 的大作中提到: 】
:王德峰说,现在年轻人,喜欢宝钗的越来越多了
--
FROM 36.112.176.*
宝钗只是一个形象,生活中又没有一个真实的宝钗,不存在刻薄与否。
作者塑造这个形象,是为了表现某种精神与观念。
读者更清晰的立场,帮助明确某种价值观念,知道作者真正反对的是什么,赞成的是什么。
【 在 ganymede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么说,对宝钗有点刻薄了:人在世上生活,有几个能绝对免俗呢:她自幼被教育的如此:也不能全赖她
--
FROM 36.112.176.*
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就是让现实中很难坚持的理想主义之光,照亮蝼蚁般的我们,而不是根据自我需要,歪曲作品的价值观。
宣扬与现实妥协,活得蝇营狗苟的作品,还能成为名著吗?
【 在 ganymedes 的大作中提到: 】
:这世上有几人能活出真性情,不随波逐流的:连李白那么洒脱的人都做不到
--
FROM 36.112.176.*
围城就是反思嘲讽现实的作品
用反面来映照正面,反思也属于批判的一种。
【 在 ferr 的大作中提到: 】
:《围城》?
--
FROM 124.1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