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有很多大段的情节和明末史实的紧密对应,可以一窥作者的巧思。直接引用知乎“槕雪而来3745”的释读:
史料如下(碑文,主要记述皇太极使用离间计,利用崇祯借刀杀袁崇焕):
己巳之冬,大安口失守,兵锋直指阙下,崇焕提兵至。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范相国文程时为章京,谓太祖曰:昔汉王用陈平之计,间楚君臣,使项羽率疑范增而去楚,今独不可踵其故智乎。’太祖善之。使人掠得小奄数人,置之帐后,佯欲杀之。范相国乃曰:‘袁督师既许献城,则此辈皆吾臣子,不必杀也。’阴纵之去。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颔之,而举朝不知也。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上大疑焉.复召时,缒城以入,下之诏狱。
书中的情节(送宫花):
一开始,周瑞家的到了薛姨妈家,可是薛姨妈和王夫之却正聊家务人情。周瑞家的就先到“里间”去了,然后“只见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散挽着纂儿”,而且宝钗说她“那种病又发了”。这对应的就是碑文里“先是,崇焕守宁远,大兵屡攻不得志,太祖患之”这一句。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发散乱不整,这是暗指太祖败得丢盔卸甲,并且宝钗还病了,自然就是指太祖“患”之了。然后周瑞家的看到宝钗和莺儿在“描花样子”。这岂不是说那些宫花实际上是宝钗和莺儿设计的吗?宫花又即假花(后面送到宝玉处时,书中明确提示这是假花),假花谐音“假话”。这是暗示这个宫花(假话),正是宝钗和莺儿(太祖与范文程)设计的呀!所以这就是对应碑文里范文程向太祖献计这段。而周瑞家的此时是在“里间”呀,所以就相当于碑文的“置之帐后”。前屋王夫人与薛姨妈聊天,就是暗示范相国在前帐假装说话,让帐后的太监听到。因此书中王夫人也能听到里间的人声,问“谁在房里”。然后薛姨妈就把宫花给了周瑞家的,让她带去。这就是“阴纵之去”了。周瑞家的也一边走一边八卦聊天。这是暗示皇太极在京城及附近地区到处散播流言。然后送到凤姐处时,凤姐分了两支给秦可卿。这是对应紧接着的“奄人得是语,密闻于上,上颌之”这句。凤姐当然就是影射太监,然后由她把消息报告给崇祯(我早就分析过秦可卿也是影射崇祯,从这里也可以得到印证)。大家注意,碑文中“上颔之”的“颌”字,是点头的意思。但这个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即“颔联”,指律诗的第二联,即第三和第四句。因此书中也描写凤姐先拿了两支,再把剩下的第三和第四支给可卿送去。这个地方写得非常细的。然后碑文接下来是的一句是“崇焕战东便门,颇得利,然兵巳疲甚,约束诸将不得妄战,且请入城少憩”。而书中呢,接下来也是一大段讲述冷子兴吃了亏,“被人放了一把邪火”、因“来历不明”、要被“递解还乡”的官司。紧接着,碑文是“上大疑焉”。而书中也是相当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黛玉的疑心病。当宫花送到黛玉处时,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就发脾气胡乱猜疑。这是说崇祯根本没有认真分析消息是否真实,就疑心病发作,小性多疑。
这两段的紧密对应关系不可能是巧合,也能说明作者创作《红楼梦》的方式。
【 在 killer41 的大作中提到: 】
: 注:所有线索均来自原书。本文所说的原文和批注(用[]的为脂批内容)均来自《脂砚斋评石头记》。**后面是我的点评。
: 一、原文/脂批中文字线索。
: 1. 第一回:[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这句脂批明确点出,本书以家喻国的手法。
: ...................
--
FROM 112.9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