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原创]复兴中医,为往圣继绝学,让中医这棵参天古树在我中华大
不用啊,投石问路的脑洞。
至于是不是玉或者石头,自有判断。
至于你的这些话就是完全没有用的石头啦,完全可以扔茅坑里。
【 在 folivor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把这文章改改,有普适性
: 复兴道教文化,为往圣继绝学,让道教这棵参天古树巴拉巴拉巴拉。
: 复兴跳大神文化,为往圣继绝学,让跳大神这棵参天古树巴拉巴拉巴拉。
--
FROM 112.3.10.*
是啊,让时间来证明你我的对错不好?
【 在 tinytoon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心建议多读书
: 中西方哲学史
: 科学史
: ...................
--
FROM 112.3.10.*
西医的知识是人体生理知识居多,而中医是人体临床反应知识居多,这之间必然有差异。就跟心脏泵血到肺部的血管首先是肺动脉,但是肺动脉血管里流的竟然是从心脏泵过来的静脉血,西医给心脏首先泵到肺部起名为肺动脉的是原因是基于其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特性,但是中医认为心脏泵过来的静脉血更符合中医对脏腑描述阴升阳降的特点。
【 在 edwardzhuSH 的大作中提到: 】
: 袁老师讲话:医学哪有中西之分,只有今古之分。不是中医没用,而是所有的古代医学都没用,西古医学也是没用的。至于现在医院里用的,那就是现代医学,属于全人类,也属于中国人。当然,西方在现代医学上研究更早更先进,那几乎所有的现代科学都是西方发明的,正常的。
--
FROM 112.3.10.*
文字不能定义女人是什么,但是文字符号的产生必然背后有实体的支持。
比特币是怎么被取消的,货币又是如何发展的?不是同理?
【 在 wclq 的大作中提到: 】
: 无论是现代医学,现代科学,还是现代哲学,都需要对自己要采用的概念进行精确的定
: 义,而非描述。李冰冰是女人,杨澜是女人,blabla,并不能定义什么是女人。如果基
: 于这种非常模糊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用比喻来说事,章子怡像李冰冰所以也是女人,杨笠
: ...................
--
FROM 112.3.10.*
负分说明我还没有把道理说清说明,没事的,总能说清楚的对吧。
【 在 aaasd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到这么多人给负分,放心了
: 发自「今日水木 on Android」
--
FROM 112.3.10.*
大道人伦,古代你让一个男医生给孕妇接生孩子?
那你还不如一刀砍死孕妇来的直接。
现今剖腹产效果更好,但是呢?现在都在提倡顺产了,这是为什么呢?
【 在 hanfengz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中医院为何取消产科?
: 是各有所长,不是厚此薄彼。
: 发自「今日水木 on 灌水」
--
FROM 112.3.10.*
楼主加油
如果真能在生活中指导一些疾病的治愈就更有说服力啦
【 在 hengdao2013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年2月份左右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一个在中医方舱医院康复但自称是中医黑的一个小伙,对于中医理论的不认可,让我深有感触。确实中医的没落,一方面是现代科技医学赶超,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自身理论的模糊阐述,导致现代人对于中医理论的不认可,认为中医用中国古代哲学来解释医理太玄幻了。其实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学说,就相当于现在的逻辑思维导图,这张导图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体运行总结。当然这个总结现在依然有效,不然就不会出现方舱医院康复的病例。
: 那么怎么才能中医理论说得清,道得明呢?以往我们的中医大家们解释中医理论都是往外求,走哲学向,但是我认为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向内求,向人体结构求。这才有了我这篇以中医阴阳五行理论为框架,与现代人体解剖知识相结合,构造出另一幅思维导图。
: 下面是我最近整理出来的一部分导图,虽然还不太完善,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我清楚的感觉到我走的方向是对的,当这份思维导图完善的时候一定可以让中医在这中华大地上再次繁华。虽然我对此信心满满,但是老话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
--
FROM 43.243.12.*
哈哈哈,厉害。脑洞也是可以的。
【 在 supoma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诡谲的文风
--
FROM 112.3.10.*
既然大家这么热情,我再发个长文
2.2正本清源之中医中的经络,人体内的水利枢纽都江堰
接上章所述之气血,我们知道血有动脉血与静脉血,也可以这样说具备能量释放的动脉血与不具备能量释放条件的静脉血,这样就可以推导出人体之气,也就是人体能量释放的大致范围其实就在人体血脉的动脉端。而人体的经络就是气的流动路径,因为人体气与经络都存在人体动脉端,所以以没有生命体征的西医解剖学当然没有办法找到人体之气与经络的。
那为什么用都江堰与人体经络相提并论呢?理由:1.形象,2.都江堰的分四六、平潦 [lào]旱的原理与经络大同小异。
中医基础理论有两大基石,其一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二就是人体经络学说,也是针灸学的基础,刚好对应我们人体的躯干和脏腑两大部分。
中医被西医说不科学的一个主要痛点就是西医认为人体根本不存在经络,虽然很多医学老前辈都曾在人体上努力寻找经络的存在,但他们至今都没有发现比较权威的说法让世人认同。比如:筋膜说,神经说但都因为与经络系统存在着偏差,还是不能很好的解释经络。
而我通过整理网络上所提供的资料,再经过大胆的设想总结出我认为能很好解释经络的一个想法(当然这想法也是需要验证的):
1.经络与脏腑的联系
首先经络是存在于我们人体的,人体躯体与脏腑是各占其一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是找不出来,然后再结合下面我在百度百科摘抄的关于血流量的一段文字解释
附表为一个正常人(以体重70千克计)在静息时和各种不同强度运动时(已持续运动10分钟)体循环各主要器官的血流量。运动强度可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氧耗量来表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机体静息时,肝、肾的血流量较多,肌肉的血流量较少;随着运动的加强,前者明显减少,后者则急剧增加;脑循环的血流量保持恒定,冠状循环有明显增加;皮肤血流量也相应增加,但在最强运动时反而减少。心输出量是各器官血流量的总和,随着运动加强而相应增加。由此可见,体循环各器官血流量在不同强度运动时,有增有减,这些变化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作用造成的(见血压)。
由此总结:人体的血液流动有两种模式,静息模式和运动模式,静息模式血流量是缓慢的而运动模式血流量是急速的,这与都江堰的枯水期和丰水期是极其相似的,但人体的血液总量是大致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躯体血管网络的血流量与脏腑血管网络的血流量存在着一种零和博弈,在静息模式和运动模式中来回切换,换种说法就是说有一部分血液是动态的,它会在躯体和脏腑之间来回挪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有一条通路,而且这条通路必然要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乱,这就是人体经络及它与脏腑的大致关系。这也侧面说明在中医在给经络起名就显示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经络起名的规律是躯干某部位+或阴或阳+某脏腑器,比如: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2.血液的重新分配也印证了我以上设想
正常人体的血液约占体重的7%~8%。人体内的血液大部分在心血管内迅速地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另外一小部分血液则滞留在肝、脾、肺等处的血窦或毛细血管、小静脉中,这部分血量称为贮备血量,在剧烈运动或失血等应急情况下,贮备血量可被动员加入到循环血量中。
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要输出约5000毫升(5升)血液(称为心输出量)。
从心脏输出的血液分配到全身各个器官和部位,满足其新陈代谢和功能的需要。血量分配的多少是根据它们的工作强度、工作量和功能而定的。
在安静状态下:
A.分配到肾脏、骨骼肌的血量各占心输出量的20%,
B.分配到内脏(主要是消化器官)的血量约占25%,
C.分配到脑的约占15%,
D.分配到心脏本身的约占5%,
E.分配到皮肤的血量约占4%,
F.其余12%分配到其它器官。
剧烈运动或劳动时:心输出量显著增加,血量的分配也发生明显变化;
A.分配到肾脏和内脏的血量明显减少,
B.分配到骨骼肌的血流量则显著增加,可达到心输出量的80%~95%。
C.进餐后,胃肠的运动、消化液的分泌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分配到胃肠的血流量大大增加,在2~4小时后才降至进餐前的水平。 皮肤血流量的变化也很大,在极寒冷的环境中,为了减少皮肤散热,皮肤血管极度收缩,皮肤血流量极度减少,此时可造成皮肤冻伤;相反,在极度炎热的环境下,皮肤血管极度扩张,皮肤血流量也极度增加,以达到散热的目的。
3.神经血管束,有与血管伴行的特性
神经血管束是人体内的一种极微小的解剖结构,其中的神经组织往往为神经末梢,并和毛细血管缠绕在一起,故名神经血管束,它在人体内可以说是可以忽略的微观解剖结构。但是,在人体疼痛性疾病当中,它却是极有价值的解剖结构,因为神经血管束极为敏感,当它受到损害时(包括挤压、缺血、炎性刺激、损伤),可以引起极为明显的疼痛感觉。甚至可以说,人体一切疼痛性疾患,都是通过神经血管束传递到中枢的,它是最灵敏的感受器。
神经血管束是一种比头发还要微细的较一般神经末梢要长得多的一种组织结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神经末梢,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末梢神经。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相关的毛细血管和感知疼痛,它的其他感觉的传导相对迟钝,如温觉,触觉等对它没有构成伤害时,它的反应就差。
4.自身调节2
器官血流量同血压一样,受神经系统和体液因素的调节。此外,某些器官血流量还受其内在机制的调节,这在肾脏表现得特别明显,自身调节主要是来自肾皮质小动脉管平滑肌的紧张性收缩,即当动脉压升高时,血管壁受到较大的牵张刺激,于是平滑肌紧张性收缩加强,从而使管径缩小,血流阻力增加,血流量相应减少;反之,动脉压下降时,小动脉管平滑肌松弛,阻力减少,血流量增加。这称为血流量自身调节的肌源学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如局部的舒血管物质和血管外的组织间液压力等,也参预起着一定的作用。
结合3与4的文字解释,说明它们之间的存在着一种协同关系,因为在运动模式中有部分血液会从脏腑抽调出来,其造成的结果是抽调出来的血液必然要有去处,而四肢及躯干部位是其优先的去处,这就导致了这些部位的神经血管束一定会去调节毛细血管的血液流量速度。所以针灸在扎人体的不同的穴位行为中,针以疼痛刺激神经血管束,灸以热感刺激血管扩张都能起到调节脏腑与躯体之间血流的作用。在运动模式中血管里能量的释放总是会伴有人体肌肉运动的轨迹,这时我们代入筋膜链理论就与人体经络理论极度契合了。
--
修改:hengdao2013 FROM 112.3.10.*
FROM 112.3.10.*
真中医对体温根本就没有概念
这句话就离谱了,一个中医不知道发烧是个什么概念,那他不如回家种地去了。
还有主观臆测这种思维模式不是高之分子应该有的。
【 在 riverwalk 的大作中提到: 】
: 真中医对体温根本就没有概念,没有scale,也没有测量工具,全凭手摸,主观感受。换个人结论就不一样,同一个人换个时间摸结论也不一样。没有西洋水银温度计,中医连体温是粗略的恒定的这个事实都不知道,还能解释这个现象?
--
FROM 11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