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慢性咽炎,求大神指点
“中年男性,患慢性咽炎多年,咽部稍红,淋巴滤泡增生。用清利咽喉,养阴清肺等法治疗,未见好转。症见咽痛不适,晨起欲呕,食后即呕,纳差,差,喜热饮,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淡红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温中健脾,培土生金法,投理中汤加味:
(广州*区**学校 甘树炯 古方新用数则新中医 1988,(1):49)
“有个老奶奶咽炎十几年了,一天到晚嗓子挡挡的,吐不掉咽不下,死不掉活不成,来找我,说:我这咽喉老是往下坠,怎么也好不了,吃消炎片也吃不好,我说你什么感觉呢?她说咽喉老觉往下掉,挡挡的,恶心呕吐,难受。我号号脉,她脉小软细、没有力量。好了,太阳病,哪一个方子?西医叫咽炎,张仲景太阳经最后一个方子叫半夏散,你看方子可简单,咽喉这地方太阳经走到头了,跟车站一样,跑到头了,好了,我开了五副半夏散,加理中汤,十来天喝过了,嗓子好了。我今天讲这一段是让大家知道六经上找病多么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六经上下功夫”
“明·陈实功验案
(1)病历摘要:一妇人咽痛,微肿色白,吐咽不利,诊之脉亦细微,此中气不足,虚火症也。用理中汤二服,其疼顿止;又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黄柏、知母数服,再不复作。(《外科正宗·咽喉治验》卷2)”
“蔡福养验案
(1)病历摘要:王某,男,37岁。诊为慢性咽炎,多处求医未效。症见咽喉淡白,胀痛发紧,得热则快。形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苔腻而滑,脉沉尺弱。证属脾肾阳虚,治以健脾温肾,用附子理中汤加味:”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找不出来,就自己编,哈哈哈。
--
修改:williamboone FROM 112.42.6.*
FROM 112.42.6.*
“ 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慢性咽炎68例”——易俊平
蠢货自己看吧,文中的咽炎病例包括各种异物感在内的各种不适。
?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改完没,让你找,你别瞎找,1、3和楼主的病症描述都不一样,你别鱼目混珠,只有2描述的是非常类似的,还是用半夏,你知道半夏是干啥的不?
: 半夏,味辛、微苦,气平,生寒,熟温,沉而降,阴中阳也。入胆、脾、胃三经。研末,每一两,用入枯矾二钱、姜汁一合,捏饼,楮叶包裹,阴干,又名半夏曲也。片则力峻,曲则力柔,统治痰涎甚验。无论火痰、寒痰、湿痰、老痰与痰饮、痰核、痰涎、痰结、痰迷,俱可用,但不可治阴火之痰。
: 所以半夏厚朴汤,比你的附子理中丸对症的多,而且证据2是理中汤,你搞个附子理中丸,我说你坑人没错吧。你得找出个附子理中丸来,才能证明你不是坑人的,加油,别自己编啊。
--
FROM 112.42.6.*
呵呵,想要糊弄过去是不行的。
附子理中汤为主方,异物感为症状之一,这都是原文中描述的事实。
你说满不满足你的条件:“你从伤寒论,还是其他中医典籍,医案著述里,能找出来,贴出来,我就信服你这可能的方案(附子理中丸,来治疗咽中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是合理的。”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老毛病又犯了,总来个鱼目混珠,搞不定了,就扣个大帽子,自己也不细看,就想糊弄别人,找个证据还是证明自己是坑人的,加味的哪些都是用来去痰湿的。各种异物感在内的各种不适,这帽子足够大。辨证敏感度足够低。你搞个别加味的,就是附子理中汤来楼主的病症描述,算你能耐?你再努力啊,看好你。
--
FROM 112.42.6.*
具体到个人病症就是要加味啊,中医一人一方正常操作啊。但主方才是关键。
总之,你就说算不算满足你的条件吧。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无耻到这个地步了?不认识加味二字,我说的是附子理中丸,你搞个加味的,这算吗?所以刚开始就说你了搞不清是脾寒还是脾湿。所以如果你不知道那些加味组成的功效,你要是这么无耻的模糊糊弄过去,我也无话可说了。其实你还有时间,加把劲再找找,证明你自己,看好你。
--
FROM 112.42.6.*
呵呵,脾主水运化,你说脾寒会不会导致痰湿。
真是啥也不是的蠢货。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 前面的贴这就和你说了,搞不清是脾湿还是脾寒,附子理中丸就是对脾寒的额,看不到楼主描述的症状背后的脾湿。
--
FROM 112.42.6.*
你也是够恶心的,往那方面想。
第三遍了,费了些功夫找的资料,你就说满不满足你的条件。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太无耻了,这么撒娇的问我满不满足我的条件,好恶心。也不自己照照镜子。哼。我是大老爷们,你给我滚蛋。
--
FROM 112.42.6.*
“中年男性,患慢性咽炎多年,咽部稍红,淋巴滤泡增生。用清利咽喉,养阴清肺等法治疗,未见好转。症见咽痛不适,晨起欲呕,食后即呕,纳差,差,喜热饮,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舌淡红体胖、苔白,脉沉细无力。治以温中健脾,培土生金法,投理中汤加味:党参30克,白术15克,干姜6克,炙甘草10克,大枣6枚,吴茱萸5克。每日一剂。服一剂后,晨呕止;三剂后,咽痛大减。再进六剂,咽痛消,纳食增,大便通。作者认为,咽痛症,虽以上焦热症居多,可用清热养阴利咽法取效,但反复发作多年,其标虽在上焦咽喉,其本则在中焦脾胃。中焦虚寒,脾虚不运,中气不升所致。故宜以温中健脾,培土生金取效。
(广州军区军医学校 甘树炯 古方新用数则新中医 1988,(1):49)”
【 在 xiaobing88 的大作中提到: 】
: 找不出来,就自己编,哈哈哈。
--
FROM 1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