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倪海厦说伤寒论里一日是6、7天
对倪师对“一日”的理解不敢苟同。
此外,我之前还发现倪师讲的“阴虚”貌似不对。
但倪师讲的大多数还是很对的。
不过,我治感冒的思路不是用的倪师的,而是用的《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三篇《热论》中的思路。
在我看来,感冒就两种:一种是天气引起的,一种是病毒引起的。就这俩。
至于治疗的方式,按症状来,该用啥用啥。
【 在 gaohai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倪海厦说伤寒论里一日是6、7天, 应该不对吧?
: 在传经那里讲的
: 那么多一家一日就是一天的意思[upload=1][/upload][upload=2][/upload][upload=3][/upload]
--
FROM 120.245.116.*
那倒不一定,有时候可能就是自由发挥的时候没想得那么多。
我记得之前曾经有位中医博士试图把五行跟十二时辰跟脏腑强行拉在一起,还认为自己是搞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呢。因为他对五行、干支、十二时辰、十二经络的当令时辰的理解有误。
实际上脏腑五行,天干地支的组合以及十二经络、当令时间这些是老祖宗对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的具体应用。不能生搬硬套放在一起。
还有罗博曾经说的经典配方的比例的问题,据说有研究表明,某些经典配方的比例按照原方比例进行应用,治疗效率最好。不过我觉得也是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平常说的小柴胡汤,其中的柴胡和半夏的比例,其中的人参的比例,其中的成分到底是可以换还是不可以换?关于这个其实也有异议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个人认为里面的有些比例/成份是可以换的,不过换是有依据的。比如里面的人参到底是真正的红参那种人参还是党参还是西洋参,这个众说纷纭,包括张锡纯先生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我却认为人参就是人参,西洋参就是西洋参,党参就是党参,而张锡纯先生更倾向于潞党参,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党参长的样子和人参大不相同,就连种类来说,细分也不同,一个是五加科的,一个是桔梗科的,所以,这俩差异其实蛮大的。在我看来,人参就是人参。但在小柴胡汤中,人参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换成别的参的,甚至可以换成黄芪。这取决于这个患者本身是哪里气虚。如果是心气虚,当然可以用人参,如果是中气不足,那党参可能更好,如果是表气不固,或许黄芪更合适。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至于中医中的不同见解其实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出现这些问题的医学家就不杰出了。反而说明了医学是需要不断发展的。
清代医学界王清任因此还写了《医林改错》,如果没错,自然不需要改错。在《黄帝内经》(据说是很多位古代医学家研究的结晶)中尚有各种可能错误的结论,更何况是其他各位医学家呢。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公共教案的部分,任何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只有认真备课都不会讲错的
: 只是一旦到了用个人实际行医经验充实讲解教案的环节,他就是漏洞百出
--
FROM 120.245.116.*
刚发的贴,怎么看不见呢?
那我再贴一次好了。
----------
那倒不一定,有时候可能就是自由发挥的时候没想得那么多。
我记得之前曾经有位中医博士试图把五行跟十二时辰跟脏腑强行拉在一起,还认为自己是搞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呢。因为他对五行、干支、十二时辰、十二经络的当令时辰的理解有误。
实际上脏腑五行,天干地支的组合以及十二经络、当令时间这些是老祖宗对五进制,十进制,十二进制的具体应用。不能生搬硬套放在一起。
还有罗博曾经说的经典配方的比例的问题,据说有研究表明,某些经典配方的比例按照原方比例进行应用,治疗效率最好。不过我觉得也是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我们平常说的小柴胡汤,其中的柴胡和半夏的比例,其中的人参的比例,其中的成分到底是可以换还是不可以换?关于这个其实也有异议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个人认为里面的有些比例/成份是可以换的,不过换是有依据的。比如里面的人参到底是真正的红参那种人参还是党参还是西洋参,这个众说纷纭,包括张锡纯先生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我却认为人参就是人参,西洋参就是西洋参,党参就是党参,而张锡纯先生更倾向于潞党参,如果细心一点会发现,党参长的样子和人参大不相同,就连种类来说,细分也不同,一个是五加科的,一个是桔梗科的,所以,这俩差异其实蛮大的。在我看来,人参就是人参。但在小柴胡汤中,人参在特定条件下是可以换成别的参的,甚至可以换成黄芪。这取决于这个患者本身是哪里气虚。如果是心气虚,当然可以用人参,如果是中气不足,那党参可能更好,如果是表气不固,或许黄芪更合适。所以,我个人认为,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至于中医中的不同见解其实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代表出现这些问题的医学家就不杰出了。反而说明了医学是需要不断发展的。
清代医学界王清任因此还写了《医林改错》,如果没错,自然不需要改错。在《黄帝内经》(据说是很多位古代医学家研究的结晶)中尚有各种可能错误的结论,更何况是其他各位医学家呢。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公共教案的部分,任何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只有认真备课都不会讲错的
: 只是一旦到了用个人实际行医经验充实讲解教案的环节,他就是漏洞百出
--
FROM 120.245.116.*
关于《伤寒论》中一日到底是多少,我们看看《黄帝内经》中的相关描述就知道了。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伤寒的精彩论述见第三十一篇《热论》:
--------------
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
这里认为,普通伤寒,如果不治疗而让身体自愈,大概十二天就会好了(假设身体扛得住的话)。
如果按照倪师说的一天为六七天显然不符合逻辑,岂不是要一个多月才好?
但是,《黄帝内经》中的一日~六日的症状确实是符合按“天”来的症状。所以,从实际出发,这里的“一日”应为“一天”。
--
FROM 120.245.116.*
根据我的经验,人参是哪里的,这个不重要。但,如果非要说不同地区的人参的成份不同的话,确实是的。不但如此,还跟生长的时间,采收的时间,植物的用药部位都有关系。但咱们不用计较这些细节。种类比较早重要,比如胡萝卜和白萝卜,这俩根本就不是一种植物。但是,四川的白萝卜和东北的白萝卜它们虽然产地不同,但都是白萝卜。东北的大米更好吃,四川的大米也不赖,但都是大米,从口感和营养来说,四川的大米确实口感不咋好,做的米饭也没有东北的香,这是事实。但它们都是大米,而不是小米,大米和小米的差异就是种类的差异了。
从补气的角度来说,就好比从养活人的角度来说一样,都是滋养人的,吃东北大米和吃四川大米,都可以滋养人的,成份来说,大同小异。
从人参来说,一般认为野生的比人工养殖的更好,因为采天地的灵气,这个可以理解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何况一方植物呢。但如果没有的东西,咱们没法比,而且中医中药里面有很多可以替代的药材,如果非要说无可替代的,我认为影响疗效最明显的就是麻黄。
【 在 gaohairong 的大作中提到: 】
: 谢谢你的回复
: 伤寒论里的人参有很多考证,说是上党人参,只是现在已经绝迹了,用差不多功效的党参来替代而不是东北人参。
: 人参和党参确实不同科属,很多文章里也有提到。
: ...................
--
FROM 120.245.116.*
你先去看看《医林改错》吧。那位作者是清代研究解剖第一人。老祖先就不能有错了?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改错?
: 我劝你还是不要改了
: ...................
--
FROM 120.245.116.*
你没看书,我不跟你讨论。
你要跟我讨论,需要你把《医林改错》看完了之后,再讨论。
至于你说的时间长,就是蛮不讲理。人家说的改错,你没错的地方当然不需要改啦。如果一个人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又怎么能够进步呢?
而且,如果你看的医书够多的话,你会发现医学家本身就在不断创新和修正。这有什么奇怪的啊?
张锡纯先生就指出了;古代医书上说的生石膏大寒,而他自己实践发现生石膏其实并非大寒,所以,他才敢一次性用几两给他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个人家都实践检验了,你还有啥不服的啊?老祖先就不能有不对的地方?就不容许挑错。我相信老祖先传承医学的宗旨也是为了造福后代子孙吧。怎么?不能有错?不能知错就改?是你的观点吧?代表不了众多的医学家。
建议你好好去看几本书;《医林改错》《中参西录》《本草新编》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从夏商周开始,经历了秦皇汉武,直到唐宋元明清
: 这两三千年所有的中医人全都错了,是吗?
: ...................
--
FROM 120.245.116.*
再补充一本书:《临证方药量效求真》
--
FROM 120.245.116.*
我喝过,没有拉稀。
估计你化学没学好。不知道溶解度这个概念吧?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熬一碗石膏汤给你喝,我就不信你不窜稀!
: 喝了就窜稀!你觉得这个还不叫大寒,那么你认为要寒到什么程度才叫大寒?
: ...................
--
FROM 111.207.105.*
我实践检验的如果不是真理,那你一拍屁股(脑门)想出来的是啥?
【 在 RaorOfPanda 的大作中提到: 】
:
: 从夏商周开始,经历了秦皇汉武,直到唐宋元明清
: 这两三千年所有的中医人全都错了,是吗?
: ...................
--
FROM 111.207.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