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求助]经常头晕,很久了,有么有懂的老哥帮帮忙
你是不是在阳了之后有这些症状的?
估计你用一点补中益气汤可能就好了。如果有点内热的话,可以适当加一点清热的蒲公英。
从晕眩的角度来说,可能血虚,可能肝胆郁结,而补中益气汤中有柴胡陈皮,所以,能解郁,如果血虚的话,里面有当归,可以养血,根据你下午腿软发力,一定是有气虚,而这个汤方里面还有补气的药,正好符合你的症状。
另外,你可以参考一下国外所谓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其实就是气血两虚。一般感冒之后,比较明显。没啥师的,调整一下就好了。
--
FROM 120.245.116.*
另外忘了告诉你了。在阳了之后,绝大多数人都反映有气虚的症状。就是感觉浑身发力,绵软,使不上劲,精力不够用等等。
关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西医目前尚没有特效药。但中医效果很好,我自己及周围的朋友亲测有效。
--
FROM 120.245.116.*
你那个配方不一定适合,如果你觉得心塞的话,可以用,不过这个配方也没补气的。
所以,我建议你去买一副补中益气汤。如果觉得还不错,可以继续买来用,如果觉得不行,可以停用。但补中益气汤总的来说,我个人觉得是很安全的。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配方,可以算是经典。
你那个配方有养血的,但你除了需要养血之外还需要补气。这个补气相当于你开车,轮胎里面需要气,如果气少是不是就软绵绵的啊?如果没气,车是不是就走不动啊?这个血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你的汽车的烧的油(假设是以油为能源的话)。所以,有气无血不行,有血无气也不行。但补中益气汤就正好气血双补。比起十全大补汤,这个补中益气汤考虑得比较完善。关于补中益气汤,你可以百度一下,能找出来的。
补中益气汤的成分:
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补中益气汤的功效:
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补中益气汤的方义:
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不过我可以给你调整一下配方:
黄芪30g、红参(党参)15g(用红参的话,不能用金属炊具熬煮),山萸肉12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熟地9g,赤芍9g、陈皮6g、升麻6g、北柴胡12g、生姜9片(切)、大枣6枚(掰开),炒酸枣仁6g(打粉),石菖蒲6g,远志6g(去芯)
以上配方你可以试1付,主要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养血的成份和补气的力度,增加了安神,纳气的内容,用了之后,正常的感觉是乏力减轻。
注:本人只是个业余爱好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 在 hwaph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好嘞,我最近也是中药调理,不知道我这个药方里有没有补气的,文件上传到附件。[upload=1][/upload]
--
FROM 120.245.116.*
我就是个业余爱好者。以前就是因为自己生病太多了,所以不得不学。与西医那套实证可验证对比实验相比,我自己只是以自己做试验,因为成了自己就好了,败了就作自己,所以,在这种风险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学的。
以前我找过医院,但医生告诉我的话让我感觉没有希望,长期有阴影。自学中医让我一步一步变得乐观自信的。特别是当你越来越能看到自己的症状在减少,身体在变好的时候。你的希望和自信就在不断冉冉升起。
有的病其实并不可怕,但你有必要对他有全面的认知,并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这样就不用畏惧困难。
慢性疲劳综合征在国外是无解的。我曾经在2015年前后对Washingtonpost的一篇文章作了点评。那篇文章就是一位美国科学家的儿子感冒之后得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这位父亲在75岁年纪亲自操刀,找了几位很厉害的科学家一起试图从基因的角度去治疗这个病,但一无所获,他们当时从社会上筹集了100万美金的基金支持。美zf以项目太多抽不出钱补贴他们为由婉拒了给他们提供科研基金。
总之,那篇文章的最后也没有解决问题。只是展现了他们一家人对病人的爱护,以及美医疗系统对这个病的无能为力。
所以,你会发现小小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居然当成不治之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科学不发达,而是他们的道路错了。走的路错了,走得越远,离真相越远。
你想自学这个想法挺好的。可以先从简单的书入手,我当时看的一本书叫《求医不如求己》,总之,我是从中有所收获的。因为它会教你在安全的范围内去作简单的中医实践。通过实践,你会一步一步对中医有信心,从而愿意去挖掘中医的宝藏。
【 在 hwaph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哥很专业啊看着,是怎么自学的啊,我也想学一学
--
FROM 120.24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