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问能否分析这个方子的主治和思路是什么?
黄芪 3
党参 3
柴胡 2
枳壳 3
茯苓 2
炒白术 3
桂枝 3
川穹 15
姜半夏 9
能否看出这个中药方是治疗什么吗?谢谢。
似乎现在有不少ai,能否辅助推测分析,它是来自什么医书经方,以及分析组方思路?
--
FROM 183.144.153.*
疏肝理气
【 在 unchained 的大作中提到: 】
:黄芪 3:党参 3:柴胡 2:枳壳 3:茯苓 2:炒白术 3:桂枝 3:川穹 15:姜半夏 9:能否看出这个中药方是治疗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7.129.58.*
元宝的回答
这个中药方剂结合了补气、健脾、疏肝、活血和化痰的药物,适用于气虚肝郁、脾虚湿困兼有血瘀痰阻的复杂病证。以下是对该方剂的详细分析:
药物组成及功效:
黄芪(3克) + 党参(3克):两者协同补气,增强免疫力,改善疲劳、气短。
柴胡(2克) + 枳壳(3克):疏肝理气,缓解胸闷、胁痛,调理气机。
茯苓(2克) + 炒白术(3克):健脾利湿,改善消化不良、水肿。
桂枝(3克):温经通阳,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四肢冰冷。
川芎(15克):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大剂量针对血瘀头痛或月经不调。
姜半夏(9克):化痰止呕,和胃降逆,缓解恶心、痰多。
适应症推测:
气虚表现:乏力、气短、自汗。
肝郁气滞:胸闷、胁胀、情绪抑郁。
脾虚湿困:食欲不振、便溏、肢体沉重。
血瘀痰阻:头痛、月经有血块、痰多、舌质暗紫。
注意事项:
川芎剂量:15克偏高,常用量3-9克,需注意出血风险,尤其有出血倾向或服用抗凝药物者。
姜半夏:虽炮制后毒性减,仍应监测不良反应,如口麻、恶心。
禁忌人群:孕妇、月经量多者慎用;阴虚火旺者可能不适桂枝、川芎的温性。
方剂特点:
攻补兼施:补气药与行气活血药结合,补而不滞。
多靶点调理:兼顾气、血、痰湿,适用于复杂病机。
--
FROM 183.203.215.*
非常感谢!吉祥如意
--
FROM 115.224.55.*
### 方剂组成与剂量(单位:克):
o **黄芪 3**
o **党参 3**
o **柴胡 2**
o **枳壳 3**
o **茯苓 2**
o **炒白术 3**
o **桂枝 3**
o **川芎 15**
o **姜半夏 9**
---
### **组方思路分析**
此方以**补气健脾、疏肝理气、化痰活血**为核心,融合了**补气、疏肝、化痰、活血**四法,推测主治方向为**气虚肝郁兼痰瘀证**(如慢性疲劳、消化不良、胁胀胸闷或月经不调等)。以下为具体解析:
#### **1. 补气健脾(君药)**
o **黄芪 + 党参 + 炒白术 + 茯苓**:
四药合用,构成**补气健脾**的基础。黄芪补肺脾之气,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共奏**益气健脾、祛湿**之效。此组合类似《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的变方,针对气虚脾弱、湿浊内停之证。
#### **2. 疏肝理气(臣药)**
o **柴胡 + 枳壳**:
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宽中下气,二者配伍源自《伤寒论》**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用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的胸胁胀满。此处未用芍药,可能因患者无明显阴血不足或挛痛。
#### **3. 活血通络(佐药)**
o **川芎(15g)**:
川芎剂量突出,为方中活血要药,能**行气活血、祛风止痛**,适用于血瘀气滞证(如头痛、月经不调)。其大剂量使用可能针对明显瘀血或疼痛症状,参考《医学衷中参西录》称其“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 **4. 化痰温阳(佐使药)**
o **姜半夏 + 桂枝**:
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二者配伍可化解痰湿,兼温通阳气,类似《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化痰温阳思路。
---
### **方剂特点与潜在应用**
1. **病机推测**:
o 气虚(乏力、食少) + 肝郁(胁胀、情绪不畅) + 痰湿(苔腻、恶心) + 血瘀(疼痛、舌暗)。
o 可能用于**慢性胃炎、疲劳综合征、月经不调**等属上述证型者。
2. **配伍亮点**:
o **补而不滞**:黄芪、党参补气,配柴胡、枳壳疏肝防壅滞。
o **气血同调**:川芎活血与补气药并用,体现“气行则血行”思想(《医林改错》)。
3. **注意事项**:
o 阴虚内热者慎用(桂枝、半夏性温)。
o 川芎用量较大,出血倾向者需调整。
---
### **参考引用**
: 李杲. 《脾胃论》. 金元时期. 论补中益气之法.
: 太平惠民和剂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宋代. 四君子汤方论.
: 张仲景. 《伤寒论》. 东汉. 四逆散条辨.
: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近代. 论川芎应用.
: 张仲景. 《金匮要略》. 东汉.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 王清任. 《医林改错》. 清代. 气血理论.
(注:具体应用需结合临床辨证,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在 chulifennu 的大作中提到: 】
: 元宝的回答
: 这个中药方剂结合了补气、健脾、疏肝、活血和化痰的药物,适用于气虚肝郁、脾虚湿困兼有血瘀痰阻的复杂病证。以下是对该方剂的详细分析:
: 药物组成及功效:
: ...................
--
FROM 111.198.60.*
家人服用过一个类似的方子:
牡丹皮10g 炒栀子5g 白芍20g 茯苓20g
炒白术15g 当归10g 北柴胡10g 薄荷10g
生甘草6g 百合15g 郁金10g 党参10g
麦冬10g 五味子10g 黄芪30g 防风10g
--
FROM 123.113.103.*
请问这是哪个ai?
【 在 wuan 的大作中提到: 】
: ### 方剂组成与剂量(单位:克):
: o **黄芪 3**
: o **党参 3**
: ...................
--
FROM 36.2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