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deltagogo 的大作中提到: 】
: 基本离不开土霉素,不吃土霉素就拉肚子,去哪里看比较好?
: 发自「今日水木 on M2002J9E」
中内-泄泻
2018-12-27 09:41
作者 经验超市@ZeRo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
一、定义: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于
脾胃功能失常,湿邪内盛所致。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泻。
二、沿革
1、本病首载于《内经》,有“飧泄”、“注下”、“骛泄”等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等
有较全面论述。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3、《诸病源候论》始明确将“泄泻”与“痢疾”分述。宋朝以后本病始统称为“泄泻”
。
4、《医宗必读》为本病治疗设有九法,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是泄泻治疗学上
的里程碑。治泻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病因病机】
1、 病因:
①感受外邪
②饮食所伤
③情志失调
④劳倦伤脾
⑤久病年老
2、 病机:脾病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
3、 病位:脾胃和大小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4、 病性:有虚实之分,虚实间可兼夹转化。暴泻多属于实,久泻多属于虚。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 以大便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
次数不多,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
2、 常兼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腹痛常与肠鸣音同时存在。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
量多;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史。
3、 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有关。
二、病证鉴别
1 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见痢疾:中医内科学之痢疾
2 ▲泄泻与霍乱的鉴别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症,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
病时先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所吐之物均为未消化之食物,气味酸腐热臭; 所泻之
物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
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
阳衰之危候。
(总之:可以理解泄泻只是拉肚子,所以津液耗损不严重,而霍乱是上吐下泻,体内的
水液都排出来了,就很危重!)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暴泻与久泻:暴泻起病急,病程短,次数频多;久泻起病缓,病程长,间歇性发作
。
2、 ▲辨虚、实、寒、热:
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
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
寒湿:粪质清稀如水,腹痛
二、治疗原则-----运脾化湿。
三、证治分类(重点!)
暴泻
【1、寒湿内盛证】——症状:泻下清稀,甚则如水样,有事如鹜溏,腹痛肠鸣,脘闷食
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病机:寒湿之邪,困脾伤肠?
治法: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脾证】——症状:腹痛即泻,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
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病机:感受湿热之邪,肠腑传化失常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症状: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
物,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大。
病机:宿食阻滞肠胃,脾胃运化失司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久泻
【1、脾胃虚弱证】——症状: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
多,夹见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
脉细弱。
病机:脾虚失运,运化无权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肝气乘脾证】——症状:腹中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
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舌苔薄白或薄腻,脉弦。
病机: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运无权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加减
【3、肾阳虚衰证】——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
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病机:命门火衰,脾失温养,水谷不化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加减
歌诀:泄泻寒湿藿香施,湿热葛根食滞保,
脾胃虚弱参苓白,肝乘痛泻阳虚四。
--
FROM 112.4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