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computec 的大作中提到: 】
: 0 既然禅不可言说,那么就保持沉默
: 如果说社会性构成了人的本质,在堵死了虚无的出路后,过去的谬误会让人们更清醒
: 的认识这个世界.
: 1 佛教体系可分为联系并不紧密的三个部分:
: 大乘佛教哲学思想 禅宗..
: 佛教修行体系 小乘/上座部/原始释迦摩尼体系
: 大乘佛教神学系统 净土宗,密宗..
事实上佛教体系可以分为三个相互有联系的部分。(至少学术界这样认为)
1. 南传佛教,以上座部为主。
2. 汉传佛教,以菩萨道为主。
3. 藏传佛教,以密宗为重,兼容显宗。
后两者虽然都是大乘佛教,但不能离开上座部的佛教,如苦集灭道,出离心,解脱。
只不过三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一个以涅槃为目标,证阿罗汉果,另一个以成佛为目标。
: 2 大乘佛教哲学和禅宗思想的基本逻辑:
: 0) 因为事物是广泛联系的(因果)任何对事物的观察和描述都是残缺和错误的
以凡夫来说,想要了解全部的因果,因缘的确是不可能的。
但佛陀就可以。
但佛陀所揭示的真理是完美的,描述抽象层次上是完美的。
所以凡夫虽然看不到所有的因和缘,但却可以推理出来……根据真理进行推理。
虽然不一定100% 准确,但是把握规律了,还是很有实用价值的。
: 1) 概念,基于对事物认识 概念永远是不完整的 基于概念的任何推理和阐述都不完整
佛学上来说,只是说,概念 不等于 实体。比如说火时,不会烧嘴,意思是概念就是概念,不等于实体。
但没有涉及完整不完整的讨论……
: 2) 语言并不能正确描述事物 观察并不能正确认识事物
因为概念不等于实体,所以描述出来的永远不是实体本身。所以这句话是对的。
: 3) 无论是观察还是语言终无意义
佛教非常重视止观,甚至说可以用止观概括一切的禅修,修行……
脱离了 观 的禅修,最多像一个木头,一块石头了。
: 这个思想从逻辑上并不能算"错" 但反过来说也同样"不错"
: 他只是一套形而上的智力游戏 这个逻辑可以否定一切包括自己
: 而正确理解其意义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 我们为什么要提出问题
: 我们得到的答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和实践
: 并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 3 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活?
: 生命并不需要有意义
: 人也并非为什么而活
佛出世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教导人,什么是真理,并让人去体悟这个真理。
: 这个问题产生于人思维的惯性:
: 通常,我们先有目的,而后为达到这个目的而行动
: 这个目的就成为我们行为的意义或者为什么
: 而目的产生于人的欲望/本能 他本身构成意义的终点同时也是起点
: 这 是人最基本的思维结构
: 而活着本身就是思考的起点 他并不是行动而是结果和状态本身
: 所以 他不需要有进一步的意义
: 当然 我们依然可以给生命"赋予"意义
: 比如 让死亡变成永生 为了神 为了爱 或者其他
: 但这种意义并不存在客观性 这意味着
: 他今天可以是一种东西 明天可以是另一种东西
: 不存在确定的答案
: 因为所谓的答案并不是根据问题产生的现实存在 而是根据(可以任意变更的)设定产生的
: 那么 有意义的生活的前提 就一定是:坚定不动的预设
: 通过洗脑,反复膜拜,自我催眠,去除个人意识 这些常用的宗教手段就可以达到
: 从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小乘会向大乘发展
: 因为小乘所用的手段过于单一,难度大,社会性低,对经济条件要求高 其普及能力远不如大乘
并非所有的“小乘”都大乘化了,目前东南亚的小乘也发展得很好。
其次,目前学界都用南传或上座部来称呼了。
: 4 佛教哲学思想产生的动机(或者说他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
: 人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受他的思想体系的影响
: 概念 思维模式 都是文化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 要改变感受(这个结果) 最根本的办法是改变思考方法重新认识概念
: 小乘和大乘哲学在这一点上手法不同 但目的一致
: 前者基于心理实践 后者基于宗教实践
: 这种手法的问题在于:
: 他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离苦)
: 但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破坏了问题的基础--人的存在是感受的先决条件
: 并在事实上制造了一个分裂并自相矛盾的答案
: 彻底接受佛教哲学思想的人是没法正常生存的
: 从根本上离苦最好的办法是赶紧去死
: 5 形而上,形而上的谬误,大乘哲学的谬误
叶公好龙?
: 人通过实践,观察构成对世界/现实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原则 认识
: 在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答案 形而上
: 形而上的答案中和现实相悖的部分 形而上的谬误
: 形而上的谬误的根源在于,一方面其基本认识来源于现实,
: 一方面拒绝承认通过现实检验的答案才是有意义的答案
: 大乘哲学的谬误在于: 一方面承认形而上的谬误存在,并用其否定自己想否定的观点
: 一方面继续用形而上的方法支持自己的理论,将其答案作为真理,拒绝现实检验
: 6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 ,仁者心动”
: a 幡动在这里包含两个含义 1是幡动的事实 2是对幡动这个事实的认识
: 风动亦如
: b 如果看事实,幡是什么?有不变的幡吗?有不动的幡吗?
: 成住坏灭,我们概念中抽象的那个幡是不存在的
: 不变的幡没有,不动的幡没有
: 风亦如是
: c 我们以为幡动,或者我们以为幡不动是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
: 用我们感官的认识去判定风动还是幡动在大乘哲学中就构成谬误
: 没有不动 也就无所谓动 甚至没有幡 观察的结果被形而上的否定了
: 谬误产生于心动 所谓心动就是用既往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去认识事物
: d 机锋的意义在于验证对大乘哲学的理解,但大乘哲学本身是构成谬误的哲学
: 文字表达的终究是谬误,文字表达也不是他的目的甚至是南辕北辙
: 他的目的是破坏我们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框架,从而离苦
: 7 生命意义的唯物主义视角
: 意义是一种定义 定义是一种观念 观念本身不是事实不能用唯物主义方法去验证和确定
: 观念是一种意识,特定的意识是一种大脑特定的生理结构,生理结构是一种物质结构
: 物质结构在个体存在的历史中形成
: 也就是说 我们的意识由我们的历史决定 我们的观念由我们的历史决定
: 我们的所有定义由我们的历史决定 我们存在的意义由我们的历史决定
: 那么作为人 我们和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 在于人生活在一个强健的社会关系结构中
: 没有这个社会关系 我们和猴子没什么区别 没有语言 没有高级文明 没有合作
: 也没有属于自我的能感知的历史
: 所以 作为人的自我是社会关系的定义 生命的意义也一样
: 自我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子女父母爱人朋友 生命的意义也在于此
: 狭义的说特定的意识是特定的脑神经结构
: 广义的说是这个结构和这个结构之外的现实的交互
: 前一个定义对应历史 后一个对应现在和未来
: 0 关于.
: 空 和哲学有关的 对认识的思考 抽象
: 人像 有人像的 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她
: 离 生命 恐惧 舍弃
: 众生 隐喻式的 自我
毕竟是一家之言,所有的分享都是有意义的,仅供参考吧。谨慎参考吧。
※ 来源:·水木社区 mysmth.net·[FROM: 174.165.77.*]
FROM 174.16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