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们两口子携子观看了母校百年校庆的晚会,甚是激动。
期间,几度热泪盈眶、内心澎湃,为母校骄傲、自豪。
然而,心情平复后,有一些反思,希望200年校庆(虽然我们看不到了,我儿子也很可能看不到了)能弥补这些遗憾。
第一、总的来说,整个晚会仍在明显地表彰清华毕业的从政、从军、从教的“主流”体制内人才。
各行各业都有清华毕业的优秀人才,但是没有把他们作为优秀校友特别表彰。
其实,这也是整个国家对“主流”的一种界定,清华一直以“上大舞台”为学生就业的口号。殊不知,这种取向是有一些误导性和危险性的。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直是一种应试教育,真正的职业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任都落在了高校身上。事实上,很多高校是没有这样的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的。少数精英院校,以北大和清华为首,以其百年的校史、鲜明的文化,为很多青年人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但是,在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模式下,仍以“多少位省部级干部”“多少将军”为主旋律,多少有些“落伍”吧。有多少清华毕业生毕业后“挂职”,多少毕业生入伍,多少留校,这其中最终有多少人能成省部级干部,多少能成少将,多少能成两院院士?多少人的性格和能力适合从事这些职业呢?
不可否认,清华有义务和使命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但是这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
正如昨天晚会上主持人所说,清华已经成为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我们的校友和文化宣传是否能更兼容、更全面些呢?
正因为整场晚会的主旋律那样明显,所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街舞表演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那支无人伴奏歌曲显得那么怪异。
2.几段采访循环播放
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好避免的,几个视频连在一起,一次性播放就可以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前面采访化学系教授是这样,采访哈佛大学等名校校长也这样。100年校庆,没有多少人今生可以遇到的,17万毕业生,除了已经逝去的,多少人能经历一次这样的盛况呢?也许200年校庆的时候会重播这一次的晚会,那时的人可能会想,怎么做事情怎么不严谨呢?
3.教师名单没有排序
2万四千教师名录在大屏幕中滚动,但是我实在看不出其中的规律,我们努力想找寻曾经教导我们的恩师的姓名,但是找不到线索。是否应该按姓氏首字母排个序呢?或者按院系分一下呢?长篇累牍的诗朗诵和名人效应的歌颂背后,连老师的名字都找不到。
本人无意攻击谁,这台晚会办得很好,我一直跟老公说比春晚都好看(当然有部分感情因素),但是这些遗憾,希望在200年校庆的时候不再发生。毕竟,比起牛津那样的高校,清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FROM 114.25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