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eagleinstorm (拥抱渐渐与爱无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请留下一道围墙(原创)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un Apr 24 20:03:52 2011), 站内
这些天在家里休假,一直关注母校百年校庆的报道。重温已经生疏的校史,体味百年的沧桑与沉重。此际,作为一个普通的校友,仅愿用下面这些粗浅的文字表达自己一份微不足道的心意。
百年前,清华大学因国耻而生,生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生于中华民族存亡续绝之时。 遍观欧美的大学,很少有像清华,北大及其他几所同时期建校的中国大学一样,于初生之时,便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清华精神之一,便是耻于人后,于是要师夷长技,要迎头赶上,要破除旧俗,开创新世。但切莫忘记,此时的清华,仍然只是一个学堂。真正意义上大学,一般认为是在国学研究院诞生之后。 今日回首,国学研究院实在是最令清华人骄傲的华彩篇章之一。但在当时,20世纪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竖起德先生,赛先生,打到孔家店,是时建立国学研究院,去翻故纸堆,实在是个逆时而动的事情。然而北大做了,清华也做了。笔者浅见,这一作为,才是真正有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也好,自由也罢,不仅是对传统,对同侪,更是对当时的社会,对所处的时代。一所真正的大学,形式上的围墙可以没有,精神上的围墙应该存在。她应该和社会、时代既紧密联系,同时,同样重要的是,也要保持距离!
紧密联系,才不至于失去生存的土壤,才可以准确定位,与时俱进。保持距离,才有余力去追寻一些并不实用于当下却又更长远意义的目标,于是可以冷眼旁观,可以独立思考。 才有机会朝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谋太平的方向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50年代初院系调整,清华基本上失去了大学的精神,沦为了一所高级技工学校。这并不完全是因为只剩下了工科系,更重要的是,在那个时代,清华无可避免的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之中,再无法保持自己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之后文革的悲剧,其实从那一刻其便种下了种子。我无意,也不应过分的苛求前人。在那个时代,清华人中无疑不缺乏明见之士,有的人站出来说:不!如钱伟长先生;有的人或许用一种更隐忍的方式坚持,保留下希望,如蒋南翔校长对图书馆的处理,以及对清华学生艺术团的弘扬。
没有人,没有任何一个群体,可以逃离他们所处的时代,可以抗拒国家民族前进潮流的裹挟。幸运的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是一个给个体留下了相对比较大自由空间的时代。 今天的清华学生,今天的清华大学,当然有自己的时代责任,历史使命,一如顾校长和胡主席在校庆致辞中指出的。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有一些超越当下时代的形而上的追求与信念。这应该是什么?一种民族文化的继承?应该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接棒?应该是终极人文关怀的探索?应该是对未知宇宙的发现?笔者愚钝,无法准确的把握与阐释。但我想,这应该是,至少是从某种意义上,超脱于这个时代的,与这个时代若即若离,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我有个梦想,当每一个清华人,那怕是曾经的匆匆过客,每一次走进清华园的时候,他应该感到,他的身后有一道无形的围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隔断世俗的社会,所以,他可以放下一些东西,从而去思考,探究,追求另一些东西。围墙之外的社会,可能几年间就沧海桑田,可围墙之内,总有可以让他定位而不至于迷失的坐标,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人们常用象牙塔来形容大学,通常略带有贬义。但如果所有的围墙都没有了,清华与中关村无异,那我们又在哪里?八年前,我在毕业总结里写道:“感谢清华的老师同学们,在这滚滚红尘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下了一块净土。”八年后,我重回清华, 谢天谢地,依然可以找到当年的感觉,虽然东南西北四门之外都已经面目全非了。五十年之后,如果我还活着,还可以重回清华,又是怎样的感觉?我不知道。
清华,应该是开放的。但是,清华,应该保留一道围墙,这是我一个微末校友的衷心的期望。
--
修改:eagleinstorm FROM 118.88.190.*
FROM 118.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