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7年前的一个统计,比较粗糙,争取在校庆前统计得更完整。
清华学子与新中国重大建设的“第一”
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1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总设计师 茅以升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专科。
武汉长江大桥副总工程师 梅旸春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 梅旸春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早年担任过钱塘江大桥正工程师。
南京长江大桥钢梁总设计师 方秦汉九江长江大桥钢梁总设计师 方秦汉芜湖长江大桥钢梁总设计师 方秦汉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主持设计过一大批大桥的钢梁结构,被称为"中国钢霸"
中国长征1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王希季中国第一个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王希季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原清华大学机械系)。
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中国第1枚大推力火箭)总设计师 王德臣长征2号系列(C、F等2种型号)、长征3A运载火箭总设计师 王德臣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52年院系调整入北航。其中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是1990年发射澳星的大推力火箭。
中国第一代液体弹道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副总设计师 屠守锷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我国第1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 屠守锷中国洲际战略导弹(远程弹道导弹)总设计师、澳星发射总顾问 屠守锷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中学语文教科书上所提到的80年代初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的远程运载火箭便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研究的洲际导弹。
中国第二代地地战略火箭总设计师 王永志中国第2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总设计师 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选送到苏联留学。
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戚发韧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2-195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总设计师、中国导弹事业奠基人 钱学森用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总负责人 钱学森1934-1935年清华大学航空系学习。
中国洲际战略导弹副总设计师 李绪鄂中国固体潜地导弹副总设计师 李绪鄂中国第1个地效飞行器总设计师 李绪鄂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85年作为"地地战略火箭"课题的少数几名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还是中国地效飞行器研究事业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地效飞行器之父"。
中国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总体设计主任、导弹发动机设计人 梁守槃"中国飞鱼"-C801/C803超音速固体系列反舰导弹总设计师 梁守槃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3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导弹总设计师 梁守槃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被尊称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总设计师 杨南生长征1号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杨南生1939-194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机械系。领导研制了T5探空火箭模样弹和3种T7系列探空火箭,和10余种用于武器的固体火箭发动机;以及长征1号火箭末级发动机、返回式卫星回收制动发动机、通讯卫星远地点发动机等多种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
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总设计师 何文治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上游1号是中国第一代舰对舰导弹。
中国单兵肩抗式导弹总设计师 郭永怀1938-1940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航空系(原清华航空系)就读。
中国卫星事业头号功臣、东方红1号卫星第一受奖人 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卫星设计院第一任院长。1985年国家卫星方面科技进步特等奖第一获奖人。
中国返回式卫星现任首席科学家 林华宝中国第1个卫星回收系统总设计师 林华宝中国返回式摄影定位卫星总设计师 林华宝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后保送苏联留学。
世界(当时)最先进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研制人 陈芳允中国第1颗卫星东方红1号卫星测控系统总设计师 陈芳允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测控东方红2号等)总设计师 陈芳允双星定位系统、小卫星群对地观测系统等方案提出者 陈芳允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实践2号"一箭三星卫星系统总工程师 朱毅麟1959年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东方红2号甲通信卫星副总设计师 范本尧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总设计师 范本尧北斗1号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范本尧1958年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毕业。他担任过返回式卫星主任设计师、东方红2号试验通信卫星总体技术负责人、东方红2号甲实用通信卫星和东方红3 号通信广播卫星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现任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总设计师和通信系列卫星首席专家。
尖兵1号、东方红1号卫星主要研制人 关肇直1936-193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第1、2、3次地下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 王淦昌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的科学家 王淦昌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独立提出人之一 王淦昌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原子弹之父、氢弹方案提出人(邓-于方案) 邓稼先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总负责人之一 邓稼先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
中国原子弹、氢弹及其他核武器研究的几位元勋彭桓武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钱三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朱光亚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郭永怀 1938-1940年西南联大物理系、航空系(原清华航空系)就读。周光召 1951年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中国中子弹技术总负责人 薛本澄中国第3、4代核武器研制领导人 薛本澄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仪系。是我国中子弹技术负责人,最新一代核武器装置研制人
FBC-1(飞豹)歼击轰炸机总设计师 陈一坚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飞豹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战斗飞机之一。
歼8-I战斗机总设计师 管德歼8-II战斗机副总设计师 管德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国产民用大型客机-运10飞机总体设计人及副总设计师 程不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也是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总体设计人。
中国第一架无人驾驶侦察机发动机总设计师 陈大光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歼教-Ⅱ、初教-6飞机总设计师 徐舜寿超音速强击机强-5飞机主要设计者 徐舜寿氢弹试验投掷、取样飞机总设计师 徐舜寿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他还是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 梁思成人民英雄纪念碑总设计师 梁思成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还是北京10大建筑主要设计人。
南京中山陵总设计师 吕彦直广州中山纪念堂总设计师 吕彦直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北京音乐厅总设计师 曹孝振1955年清华大学土木系本科毕业
第11届亚运会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总设计师 马国馨北京2008年奥运场馆工程总设计师 马国馨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2008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设计竞赛唯一一等奖得主 奚树祥毕业自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先生的亲传弟子。另一合作设计人毕业于天津大学。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设计师 江欢成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银河-I"亿次巨型计算机总设计师 慈云桂中国第一套舰用雷达和声纳总设计师 慈云桂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901机总设计师 慈云桂第一台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总设计师 慈云桂第一台百万次级集成电路计算机总设计师 慈云桂1938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因战争借读于湖南大学机械系。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
中国第一个完全国产高性能EastSun64位服务器总设计师 张钹中国第一个完全国产EastSun64中文操作系统总设计师 张钹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EastSun64位服务器是国内首先在64位高性能服务器领域全面实现国产化的服务器产品。 EastSun64中文操作系统是国内第一个中国人自行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64位全中文操作系统。
国产超级计算机-神威3840亿次巨型机总设计师 金怡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中国第一个在Internet注册运行的网络CANET 总设计师 钱天白中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NCFC总设计师 钱天白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总设计师 钱天白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他还是中国上网第一人,第一个发电子邮件的中国人。中国顶级域名cn就是他申请注册的。
中国全军战略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孙玉中国全军ISDN试验网总设计师 孙玉第1代洲际导弹飞行安全控制系统总设计师 孙玉中国第一代程控交换技术攻关总师 孙玉中国远程散射数字传输系统总设计师 孙玉中国全军战略通信网总设计师 孙玉中国国家安全通信网总体设计师 孙玉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中国第2代高速互联试验网NSFCNET首席科学家 吴建平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总设计师 吴建平1982 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毕业。
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的的语言XYZ/E提出人 唐稚松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同系研究生毕业。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中国第1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总设计师 杨芙清中国第1个全部用高级语言书写的操作系统总设计师 杨芙清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后院系调整并入北大。
中国第1座万吨水压机副总设计师 林宗棠中国第1台5万吨模锻水压机总设计师 林宗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全套技术装备研制负责人 林宗棠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主持人 陈森玉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是BEPC的工程主持人之一,他负责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储存环的理论设计、制造、安装和调试, 主持 BEPC 工程的总体调束。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谱仪研制负责人 叶铭汉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3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总工程师 黄开席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上海同步辐射装置是我国最先进的大型同步辐射装置。
中国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总设计师 李正武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他还是中国第一台高气压型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静电加速器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侯氏制碱法"创始人 侯德榜191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人工合成胰岛素第一完成人 纽经义1942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中国第一代大红旗轿车主要设计者 杨建中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东风系列卡车研制总工程师 孟少农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704式坦克总设计师 罗士瑜75系列履带拖拉机总设计师 罗士瑜150轮式拖拉机总设计师 罗士瑜665越野汽车总设计师 罗士瑜60/60TJ履带式推土机总设计师 罗士瑜26、28英寸自行车总设计师 罗士瑜1940年清华大学毕业。
中国第一种伞兵突击车总设计师 郭元正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葛洲坝水利枢纽设计负责人 魏廷琤丹江口水利枢纽设计负责人 魏廷琤三峡工程设计领导小组组长 魏廷琤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三峡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 张超然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黄河小浪底工程总设计师 林秀山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刘家峡水电工程总工程师 李鹗鼎三门峡水电工程总工程师 李鹗鼎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还主持狮子滩、盐锅峡、映秀湾、猫跳河等大型水电站的建设。
丹江口水利枢纽主要设计负责人 曹乐安葛洲坝工程主要设计负责人 曹乐安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中国工程勘探设计大师。
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总设计师 罗绍基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
东江大型水电站总设计师 王三一五强溪大型水电站总设计师 王三一龙滩大型水电站总设计师 王三一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1个地下式水电站古田溪总设计人 覃修典新安江大型水电站总设计师 覃修典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新安江水电站发电机组总设计师 王述羲三门峡水电站发电机组总设计师 王述羲葛洲坝水电站发电机组总设计师 王述羲194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南京紫金天文台创始人 余青松曾在清华学校读书。
阿尔法磁谱仪(AMS)永磁体系统研制领导人 孙广生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800多颗小行星、3颗彗星发现人 张钰哲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他命名了"中华"号小行星和3颗"紫金山"号彗星。
中国2.16米大型天文望远镜研制人 龚祖同中国第一台红外夜视望远镜研制人 龚祖同中国第一台高速摄影机研制人 龚祖同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蜗光学玻璃研制总负责人 王大珩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研制总负责人 王大珩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总负责人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个重水反应堆总设计师 钱三强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总设计师 钱三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秦山二期核电站设计和技术总负责人 皇甫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主要负责人 宋之平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攀枝花钢铁工程总负责人 傅锡寿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第一座核试验堆总工程师 连培生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机械系。
快中子零功率反应堆总设计师 阮可强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后保送苏联留学。
世界上第1座5兆壳式核供热堆总设计师 王大中10兆瓦高温汽冷核反应堆总设计师 王大中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中国第一台托卡马克CT-6电磁系统总设计师 严陆光195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后保送苏联留学。
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创始人 何大中1950年清华大学毕业。
中国第一个特殊钢厂-大冶钢厂总设计师 孙德和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个发现铬铁矿的科学家 黄绍显中国铀矿地质事业创建人 黄绍显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中国第一套8路PCM电话终端机总设计师 吴佑寿东方红一号卫星数传机总设计人 吴佑寿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总负责人 刘永坦1956-195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中国核潜艇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陆建勋718工程远洋岸船通信系统总师 陆建勋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718工程远洋岸船为我国80年代初远洋洲际导弹实验的测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第一代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总设计师 张履谦195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还陆续负责研制了多种先进的导弹制导雷达。
中国第一种半导体多路载波电话机总设计师 陈力为中国国产12路晶体管载波机总设计师 陈力为中国第三代计算机DJS系列总设计师 陈力为中国汉字通用编码字符集总负责人 陈力为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电信组。中国7种大中型通用计算机总设计师。
中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总体设计师 朱高峰中国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朱高峰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保送苏联留学。主持的打破了中同轴电缆4380路载波通信系统打破了国际上对我国的通信技术封锁。
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研制人 黄宏嘉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电机系。
世界上第一个半导体激光泵浦固体YAG激光器研制负责人 周炳琨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中国第一个千瓦级连续波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研制人 何国钟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院系调整并入北京石油学院。
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总负责人 孙承鉴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专业
中国第一套电气化铁道运动系统总设计师 潘启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中国第一部中频调制式10千瓦Ⅲ波段彩色电视机总设计师 程奋鹏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大庆油田炼油厂总设计师 朱康福胜利油田炼油厂总设计师 朱康福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胜利油田炼油厂是我国第一个大型联合装置炼油厂
商朝古都殷墟遗址发掘主持人 李济1911-1918年清华学校毕业。
中国第一台铷原子钟研制人 王育竹1955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
中国科学考察卫星用第一台宇宙线探测器研制人 肖健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中国第一批高越野汽车总设计师 郭孔辉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3年院系调整吉林工大。
中国最先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回旋加速器中心总设计师 王世真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中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研制人 潘际銮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只实验型示波管研制人 张恩虬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个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研制人 王守觉1942年就读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电机系。
863重大计划-宽带信息网核心路由器研制人 徐恪199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第一个平面型高速开关晶体管研制人 吴德馨3微米CMOSLSI全套系统研制人 吴德馨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国产AR8000高性能接入路由器研制负责人 王爱宝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毕业。
雷峰塔重建总设计师 郭黛姮1960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
中国第一条220千伏超高压送电线设计人 罗道坦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第一批航空工业、导弹工厂和基地总设计师 刘正惠毕业于清华大学
曙光天阔I220S PC服务器总设计师 历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曙光公司总裁。
浪潮系列服务器总设计师 王恩东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第一个完整风洞群工程主持人 岳劼毅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第一架高空高速靶机研制人 张锡纯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我国第一套飞机自动驾驶仪设计人 昝凌清华大学肄业。
单支点柔壁变M数超音速进气道风洞设计人 张世英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
歼七系列和歼八Ⅱ战斗机发动机设计师 温俊峰院士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
飞航导弹静电陀螺稳定平台研制人 章燕申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中国第一枚探测火箭发动机总设计师 曹传钧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
中国第一枚高空探测火箭研制人 何庆芝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
中国第一台红外通讯机飞航导弹、红外导引头研制人 钟任华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台歼击机模拟器系统总体设计人 赵震炎194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
火炮自动描准器劈锥测量计算机总设计师、32位RISC微计算机总设计师 李三立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中国探地雷达第一人、多种单体雷达研制人 支海燕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主持开发成功CBS-9000雷达、CR-20携带式、ISPR-9001矿用雷达、CIDRC成像探地雷达等。
中国第一个实验性广播电台建立者 冯秉铨中国第一个先进模拟计算机总设计师 冯秉铨
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50瓦军用短波报话发射机总设计师 郭文昭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50瓦短波报话发射机曾极大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他还负责研制了多种军民用无线电设备。
中国第一只硅超高频低噪声晶体管总设计师 武尔桢中国第一块pn结隔离的单块集成电路总设计师 武尔桢中国第一个64千位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总设计师 武尔桢中国第一台60万伏高能离子注入机和高压单晶炉总设计师 武尔桢194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个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总设计师、美国大学领先奖得主 吴澄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台数控机床研制人 郑维敏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台全晶体管小型通用数字计算机总设计师 凌瑞骥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家文学翻译报《中外金桥》创办人 杜承南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苏联小说《卓娅》的译者。
中国第一个女教授 陈衡哲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是清华首届10个女生之一。
中国第一条重负荷空气滤清器生产线总设计师 李生澄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第一代变压器研制总工程师 方福林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原清华大学电机系)。
大陆第一个敲开纳斯达克大门的大陆留学生 王犀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Viador公司总裁。Viador公司1999年10月26日在在代表美国高科技行业的全国电子证券交易商公会--纳斯达克(NASDAQ)上市。
国家重大项目-有线电视综合业务数字机顶盒总设计师 曾庆辉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获学士、硕士学位。他还是流式图文数据播出系统项目负责人。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核反应堆临界装置-零功率核反应堆设计负责人 胡大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个技术上世界先进球墨铸铁研制人 王遵明中国第一部球墨铸铁专著《球墨铸铁》作者 王遵明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对外汉语教材主编 邓懿毕业清华于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第一个微型摄像头设计人 王国裕第一个单片CMOS摄像芯片设计人 王国裕国际上第一个高分辩率CMOS摄像芯片设计人 王国裕1981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和微电子学专业。他还研制了中国第一个同时带有全电视信号输出和数字信号输出的单片CMOS摄像芯片。
中国第一部汉语通史《汉语史稿》作者 王力毕业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世界第一台智能声控中文打字机发明人 谭政清华大学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毕业。
中国第一个应用全国产机器人的生产线总设计师 于缨1982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1989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刊物《心理》创办人 张耀翔191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中国第一催化化学著作《接触作用》作者 王箴1920年清华学校毕业。
中国第一部有限元法专著《弹性力学问题有限单元法》作者 徐芝纶中国第一本海外发行英文版工科教材《应用弹性力学》作者 徐芝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座中间介质法工业性地热试验电站总设计师 宋之平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根直径12英寸硅单晶研制主持人 周旗钢毕业于清华大学半导体器件与物理专业。
901鱼雷艇指挥仪总设计师 柳克俊195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中国第一座先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总负责人 鞠杰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
中国第一张全国地磁图总绘制人 刘庆龄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国第一套百万分之一精度的4万安培交流比较仪研制人 彭时雄195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中国第一台100道多道分析器设计人 王经瑾中国第一台多功能微机化多道分析器设计人 王经瑾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中国第一台长距离低温核磁共振测场仪研制人 张钟华1965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
中国第一座微机自控钻井台总设计师 李世忠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原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地质研究室创办人 李璞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系。
我国第一口定向斜井(油井)总设计师 李克向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
世界上第一个口服非锑抗血吸虫病药物呋喃丙胺发明者 雷兴翰(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中国第一台超远程预警雷达总体设计人之一 陈宗骘第一台雷达微信号检测专用数字相关仪总设计师 陈宗骘第一台高分辨率机载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总设计师 陈宗骘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世界上第一个培育出人体肝癌细胞的科学家 陈瑞铭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
中国第一座血清制造所创办人 程绍迥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中国第一台增压燃烧沸腾床总设计师 范从振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
中国第一个理科生理学专业创建人 赵以炳1929年清华大学化学系毕业。
第一个在中国国内发现大量恐龙化石的中国科学家 袁复礼第一个确定中国有有早石炭世地层的科学家 袁复礼191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
第一次中国人自己主持的现代方法考古发掘的2位主持人袁复礼 1915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李 济 1911-1918年清华学校就读。他们共同主持发掘了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国第一个汽车试验场总体设计人 王秉刚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
新中国第一部大型词典《汉英词典》主编 吴景荣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
中国第一本《家畜传染病学》主编 罗清生1919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
世界上第一个弹性实验装置总设计师 吴有生1968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
中国第一代风暴数值预报系统总设计师 冯士笮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
中国第一个量子光学开放实验室创办人 王育竹1955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
中国第一个完善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作者 洪深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编剧 洪深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中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总设计师 周孝信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世界上结晶晶粒最小的钢材料首席研制人 翁宇庆1963年清华大学冶金系金属材料专业毕业。
中国多种大容量发电机研制负责人 顾国彪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负责研制成功1.2兆伏安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10兆瓦自循环管内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50兆瓦定子蒸发冷却汽轮发电机,5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目前正研制400兆瓦蒸发冷却水轮发电机。
北京城的西北,有一处文静温雅的地方,建筑巍峨,林木秀丽,这就是清华园。
一百年前,中国的古代社会走到了尽头,社会结构和思想腐朽,人民不知外部世界,面对英法美德俄意日等帝国主义组成的八国联军,一败再败。最后,在庚子年首都被占领,还得割地赔款以退列强。
那时候,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意识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就在眼前。为了要救亡图存,有的中国人潜心研究国内的民众和局势;也有很多飘洋过海,去西方国家学习,了解世界,了解中国的积弊,以从根本上革新国家,使得民族自立自新。
1905年,具有外交才能的留美学生梁诚得知赔给美国的庚子赔款超过了应付数额后,立即向美国当局提出退款要求。经过两年的争取,梁诚终于有机会当面向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出了退款要求,结果得到了罗斯福的应允。随后,梁诚反复和美国政府谈判,核实退款金额,终于迫使美国退回多收的2792万美元。
梁诚深感落后必然挨打的痛苦,因此他和外交部秘密商议,建议将退款用于兴学育才。美国的朝野人士也希望退款能用于支持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因此清政府用此款于1909年设立游美学务处,派遣学生赴美留学,1911年设立清华学校,此为国立清华大学的前身。
从那时起,一代代优秀的学生和学者,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在风光秀丽的清华园里,寻找着富国强民的道路,探求科学真理、梳理中国文化、发展民族科技。他们遵循源于周易“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的校训,脚踏实地,不息奋斗,并勇于承担受教育者对社会的责任,历经90多年,杰出的校友灿若星河。清华园中出来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无愧于心的贡献。
如今,新一代的中学生,也到了选择未来道路的时候。水木清华,正待有缘。选择清华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下面列的,只是寥寥几条,不及于清华魅力之万一。
第一:清华园对人格的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清华大学在20年代提出的口号。如今,这个传统依然深深根植在清华的日常生活中。
德,说起来复杂,就是待人以诚,体谅别人的难处,也体谅国家的难处。一代代的清华人中,这样的诚朴君子,处处可见。朱鎔基学长曾经说过,清华教他的,除了为学,更重要的还有为人。极少题词的他,写了“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永生难忘”,赠与母校,也激励后来的学生。
智,清华园里,最不缺少的,就是各种才能超卓的人物了。在这里,每个人不仅可以磨砺自己的长处,还可以非常容易地发现自己的短处。谦虚谨慎也是自然而然的结果,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体,清华的老体育部长马约翰先生曾被毛泽东称为最健康的人,在50年代,清华又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体育运动中,很多清华人的优秀品质,比如合作中的竞争精神,朝气蓬勃的体魄和工作动力,都蕴育在其中了。
美,清华虽然有几十年没有文科和艺术学科,但是一代代的学生,对于戏剧、舞蹈、音乐、歌曲、绘画的热爱,从未断绝。 90年代校园民谣的源头之一,就在清华园。清华校内的戏剧,至少可以追朔到曹禺在图书馆写《雷雨》的时候。建筑和美术学院中,更有梁思诚、林徽因、常莎那等前辈留下来的美的传统。
所以,在清华园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终身受益的全面教育。
第二:清华园对工作能力的培养
每个人离开学校以后,都要走向社会,清华给学生应对社会的工作能力,应该是最好的礼物。工作能力是个综合因素,从对社会的理解,到对具体工作目标的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在清华园里,不知不觉中都可以学到很多。
在本科生期间,学校有丰富的组织和社会活动,每个同学可以试着去做一些社会工作,服务同学,同时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清华园里面的课程,非常丰富,日后在工作中会遇到的各种系统,无论是旧的还是比较新的,课程当中往往都有介绍。同学当中,高手众多,竞争激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的天分所在,扬长避短,找到自己在未来社会中的恰当位置。
从本科生的高年级起,学生就可以参与科研工作。这也是清华一向的传统。本科毕业前一个学期的综合论文训练,从50年代起,就是强调“真刀真枪”的设计和工作,学生由此可以经历一个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并同时理解研究的应用范围。清华的同学,在研究当中,往往有一种直觉的能力,能理解世界范围内已有的成果,运用各种综合知识,解决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第三:清华园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正如清华校歌里所言:“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济,祖国以光”,清华园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是杰出的。
清华大学的主体校园面积近六千亩,曾经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的一部分。古木参天,绿树成荫,芳草依依,花红柳绿。道路宽阔,建筑宏丽,气势磅礴。即将建成的紫荆学生公寓将使清华成为北方地区学生住宿条件最好的大学,实现本科生4人/间、硕士生2人/间、博士生1 人/间的标准。每个宿舍都有电话、电视、还有高速的网络,可以让学生们了解自己、了解学校、了解世界。
清华大学名师荟萃,学者云集,目前清华本部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总数在国内高校中位居第一,此外还有36名教师拥有发达国家和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的院士称号。在2003年的院士增选中,清华大学6名教授光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居中国大学首位。
清华的工科在50年代以后就一直是全国最强的。80年代复建了理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90年代复建了法学院,新建了公共管理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加入成为美术学院,其中的教授学者人才济济,可为学生的良师益友。2002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达成紧密合作协议,共建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经过20年的建设,清华大学已经有了全面而完整的学科布局,可以让每个进入清华的学生,得到全面的熏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清华大学拥有全国最优秀的生源。从1998年到2002年,分别录取了41、38、39、31和28名高考理科省状元,总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刚刚过去的2003年,全国各省理科前十名的73%进入清华学习,其中包括22个省的28名理科状元(含并列)。在 2002年全国总共23名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金牌获得者中,清华大学录取了12名(包括数学金牌2枚、物理金牌4枚、生物金牌2枚和信息金牌4枚)。
科学研究离不开强大的学科支撑和实验基地的支持。目前,清华大学拥有数量名列前茅的国家重点学科,其中理工科(不含医)重点学科有45个,居全国高校第一。另外,清华大学还拥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个。在2002年国家科技部举办的信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比中,清华大学有两个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其中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总体排名第一。清华大学是各类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级评估中成绩最好的大学。
多年来,清华大学还是国内科学研究经费最多的大学,2002年高达八亿多元人民币。近年来,清华研究经费的快速增加,跟国家科教兴国的国策有关,也跟清华在过去优秀的研究成果直接相关。
建国以来,清华大学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多达296项,总数在全国高校中遥遥领先,几乎是第二名的3倍,其中仅2002年就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是第二名和第三名获奖数之和。目前,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全球化已经是明显的潮流。2003年国际三大科技论文检索系统SCI、EI和ISTP收录论文最多的中国学术机构均是清华大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衡量理学研究水平的SCI,清华大学一马当先勇拔头筹,总数高达1899篇,比第二名多出500多篇,其中的数学、物理和材料排名第一,生物排名第二,这一切都标志着清华大学的自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是无可争议的国内一流。在顶级学术成果方面,清华大学更是成绩斐然,多名师生在《科学》和《自然》发表论文,得到国际主流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第四:清华园对新一代学生的召唤
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清华人曾经为抗击日寇投笔从戎,为推翻国民党的腐朽统治拍案而起,为捍卫真理流血牺牲,为新中国建设纵横四海,为改革开放贡献青春力量,建校至今,清华大学为祖国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了一大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兴业良才和治国精英。
在抗战的烽火中,清华大学的师生辗转南北,与民族共命运。清华与北大、南开在昆明合并为战时的西南联合大学,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是校务委员会的主席。在他的杰出领导、以及大批热爱祖国的学者的尽心教育下,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大批英才,杨振宁和李政道2名联大学子,后来荣获 “诺贝尔奖”。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得主黄昆先生,也是西南联大的学生。
清华大学的54位毕业生当选为解放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校友共当选近百人)。近500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并涌现了35名国家工程设计大师、113名国家何梁何利科技奖得主、15名美国国家院士、300多名大学校长、以及18名 IEEE Fellow(国际电子信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中国科技史上如雷贯耳的大师级人物中,许多都是清华校友,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华罗庚、陈省身、周培源、李政道、杨振宁、周光召、茅以升和梁思成等是清华永远的骄傲和财富。1999年,中共中央决定授予23名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称号,其中清华校友占了14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自成立以来,共有7人获奖,其中的黄昆院士、金怡濂院士、刘东升院士,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都是清华校友。另外,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也是清华学子。
清华大学不仅诞生了数量多如繁星的自然科学家、红色工程师,还是享有盛誉的人文社科重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先驱、文学巨匠、史学大家、经济学者和法学巨擎,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如钱钟书、梁实秋、闻一多、曹禺、吴晗、季羡林、陈岱荪以及王铁崖开创并发扬了清华的人文传统。
此外,清华大学还培养了一大批爱国为民的杰出政治家,其中包括一位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位国家主席、一位全国人大委员长、一位共和国总理,五位副总理、七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及三百多位省长部长。全国人大十届会议选出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曾培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以及刚刚卸任的朱镕基总理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生。
清华的历程,与中华民族在1900年以后,求生存,图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心愿,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清华的快乐和痛苦,也是与中华民族的成功、荣耀、和依然处处存在的困境,不可分割的。全国各地的热血优秀少年,如果有缘能进入清华园,也会投身到这个滚滚前行的洪流中,艰苦奋斗,也享受生活的恩赐,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
FROM 147.8.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