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文字转载自 TsinghuaCent 讨论区 】
发信人: whose (张德平), 信区: TsinghuaCent
标 题: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四)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Wed Jan 12 23:00:08 2011), 站内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之四)
陈超群 杨舰
学术研究及其共同体的形成
4. 1 研究工作的展开
寻求教育与学术的统一,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蔡元培很早就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在国民政府的《大学院公报刊辞》上,他又进一步指出,“教育一辞之广义,亦可包学术也。”创建初期,清华工学院的教授们以“造就科学致用人才”、“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为己任,并将这一理念引申到各学科的创建中,这可看作是此一时期中国近代工科教育的一大特色。
谈起对工学的学理研究,自然离不开实验室建设,而建设一定的实验室以供教学和研究的需求,又需要有资金上的保证。当时国内几所老牌国立工科大学,如北洋、交大等,尽管在19世纪20年代初期就已有了相当的基础,但由于军阀混战所带来的动乱,常常陷入经济上的困境,日常的教学尚难维持,研究所需的经费就更难保证。清华由于有着特殊的经费来源,相比之下,教育和研究的经费较有保障。经过若干年的积累,清华工学院在教育和研究的环境整备上已初见规模,一些实验室的建设已达到相当水准。如:土木系的水利实验室、材料实验室、道路工程试验室和卫生工程实验室;机械系新建的机械工程馆,“凡热力工程所包括者,已应有尽有,比之欧美各大学机械实验室设备,实不相上下,堪称国内最完备之机械实验室” ;电机系构造学试验室配置的4项研究仪器中,仅有1项是唐山交通学院已配置的,其余3项为国内任何大学所未有。 以至于刚刚学成归国的李郁荣,在给他的老师维纳去信,邀请其来华访问讲学时,曾在邀请函中这样写道:“清华以工学院拥有的设备和装置而自豪。”
工学院的教授们除使平日的教学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之外,还将研究型的课程引入到教学当中,从而使学生受到了有益的训练。以土木系的水利实验室为例,在这里进行的工作有:精确流量测算方法之研究,各式水轮及抽水机特性之实验与其设计改进问题, 等等。
教授们本人也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王士倬主持的“风洞模型及风洞设计” ;顾毓琇在清华《理科报告》和《电工》杂志上发表的Transcient Current and Torque of Synchronous Machines under Asynchronous Operation-Ⅱ(with T. S. Chu) 与Vetor Diagram of Salient-pole Synchronous Machines ;蔡方荫在《理科报告》、《工程》等杂志上发表的Cross Constants for Members with Varying Moment of Inertia 、Generalized Graphical Analysis of Restrained and Continuous Beams 等等。据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书的统计,抗战前,清华全校教师大约有383人,排除没有进入统计的,有将近40%的教师在《清华学报》、《理科报告》、《工程学会会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过研究论文,是当时教育部所调查的全国专上教师研究论文发表率的2.7倍。就其水平而言,有些工作也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1937年,顾毓琇的论文《多相发电机之分析》、《双反应学说对多向同步机之应用》发表在美国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同年,章名涛发表的《单相感应电动机之理论及张量分析》一文,被美国密执安大学的Gabriel Kron博士在其所著Tensor Analysis of Networks (1939年)一书中引用。
4. 2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1932年,土木系师生发起成立了清华土木工程学会,并出版了学术性兼会务性的会刊,到1937年为止,该刊共出版了4期。1933年,以电机系师生为主体,成立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会。 紧接着,机械工程学会也相继成立,该会于1936年10月创刊的《清华机工月刊》,前后共出过8期,后因抗战而被迫结束。 在上述三个团体的基础上,1935年前后,清华工程学会成立,该会接管了《国立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会会刊》,并将其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工程学会会刊》。
关于这些学会的组织、活动以及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情况,另以专文讨论。在此只想强调的一点是:这些学术社团或共同体的出现,同样有着近代学术共同体在中国社会中形成的广阔背景。
19世纪的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一些专业性科学技术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如理科类的中国物理学会(1932年)、中国化学会(1932年),工科类的中国工程师学会(1931年)等等都创建于这一时期。与之前创建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和中华工程师会(1913年)相比,此一时期创建的科技社团在专业性和学术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这种背景下,清华工科学术社团的建立,一方面反映了这种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工科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社会化进程。
1934年10月,由顾毓琇等人发起,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学会会同留美电工学会及留德机械电工学会,组成了电机工程师学会,同年又改称中国电机工程学会。1935年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筹建之际,在七位发起人中,庄前鼎、刘仙洲、李辑祥、王士倬等4位均来自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筹备处也设在了清华园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清华大学机械系还完成了《英汉对照机械工程名词》(1934年)。此项工作尽管尚处在起步时期,但作为近代工程技术向着本土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它在统一国内学术共同体的语言,并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去实现同世界的交流与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5 结语
清华大学工学院的创建,既来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又是由此导致的新工业技术及其教育的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关于它的特色,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将工科教育建立在更坚实的学理基础上,从而使受教育者面向更加丰富多彩的实际,同时,也使工学在教育和研究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理由。
技术作为劳动的手段几乎有着与人类同样长久的历史;然而将技术建立在学理基础上,并为其自身的理由而进行研究,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如果我们将西方近代技术向中国的移植划分为器物层面上的吸收与运用和学理层面上的理解与研究,那么可以认为: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工科教育的目的及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前者的需要,而那以后则开始体现为同时面对两个层面上的需求。此时,工科教育蕴涵了一种崭新的特征,它在中国近代技术史和工科教育史上意味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清华工学院的创建构成了其中的一个重要且值得研究的部分。
毫无疑问,技术的学理化不仅使其更有效地满足来自生产实际的需求,同时也加速了其自身的发展,如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带来种种新的可能。19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工科教育的成就,在西方近代技术向中国移植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清华工学院这所新崛起的学术教育机关,它的成就对于今天追求跨越式发展的人们说来,不乏启示和借鉴作用。
致 谢:承蒙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胡显章教授的指导和支持,谨致谢忱。
来源:《清华大学与中国近现代科技》,杨舰 戴吾三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修改:fzc FROM 166.111.72.*
FROM 182.24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