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清华百年校庆征文】行而后知:一个“村官”眼中的清华精神
【谨以此文献给我深恋着的清华】
春风赴天涯
2011年4月24日 ,清晨。朝阳初升,村庄披满霞光。鸟儿唧唧喳喳叫着,从低空翻飞而过。曾是辽宋两国界河的大青河,随性地弯出个S形,把高桥村的村舍和田地分隔开来。河已干涸多年,河床里每隔不远就现出个采砂坑,其间零星点缀着小块小块绿色,长着不知名的野草。
微风拂面,我沿着石堤走,想起牟宜之的诗:“最爱荒原赏野花,惹得春风赴天涯。”然而并没有野花,岸上只有刚吐出嫩芽的柳树和遍地如毯的夏至草。
遥想百里外的清华园,此刻却该已经繁花似锦、彩旗飘扬。今天是母校百年诞辰,新建的清华学堂,必定安排满了著名学长们的讲演。已经泛绿的荷塘,又将迎来三五成群的校友,轻盈的杨絮在他们面前曼舞,春泉激荡的声音应和着他们的脚步:或许十年以后,我也将成为其间的一员。
谁解其中味
2009年,我从清华电机系硕士毕业,考取了河北省的“大学生村官”,分配到保定市下边的这个村子。寒往暑来,转眼已经一年多。三千多口人的村里,婚丧嫁娶、播种收割、建厂招工、贷款贸易、计划生育、种粮补贴……诸事繁芜,真是千头万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自云“谁解其中味”,农村生活的真味,我是渐渐懂得了。
刚到村时我还是个傻乎乎的研究生。第一次看到大片大片的玉米和麦田,试探着问老乡一亩地要播撒多少种子,又能收获多少农产品,一面暗暗担心人家嗔怪我无知。中央下拨“冬小麦弱苗返青拔节施肥”的补贴,我问“拔节”是不是需要人去地里给小麦拔,头发斑白的李会计大笑,说你那是“拔苗助长”。
但很快我就加入了“红白理事会”。这是河北常见的一种民间组织,热心的村民聚在一起,替各家操办红白喜事,当地称之曰“捞忙”。我承担两件工作,一是写账,再就是帮着一位老大爷给大家洗盘子。大冬天,双手又是油又是水的被寒风吹着,虽不好受,心里却为自己能融入村民的生活而高兴。
我是广东人,母亲担心我会不习惯面食,事实上我的肠胃适应得很快。我甚至不再惦记米饭,虽然自备了电饭煲,却常常宁可花五毛钱,到村委会旁边铺子里买两个馒头当主食。菜则是借邻居家的煤气炉炒。不过其实很多时候并不需要自己做饭,全村六百多户人家,多的是“捞忙”吃百家饭的机会。
于是渐渐能用村里人的语言跟他们说话。早上去买油条豆浆,我学会了跟排队的人们“打哈哈”,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夏夜,路旁小店门口一群群人纳凉,演说些新闻和笑话,也有人打牌下棋。我时常就搬个小凳子凑热闹。看着旁边小孩子一蹦一跳地抓蟋蟀,抓到后装进矿泉水瓶子里。是村居生活才有的乐趣。
冬天天黑得早,六点多钟我就把村委会大门关了。躺在厚厚的棉被底下,听风从远处来,夹杂着狗吠和车声。不免觉得孤单,就打开笔记本电脑听音乐。有一阵很喜欢听贝多芬,一面听着那强劲有力乃至惊魂动魄的乐章,一面在电热毯的温暖里清楚地知觉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存在。
大小村务我都参与。支部会议、两委班子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我全到场;征兵负责贴标语;包村干部来了我接待;办庙会帮忙给戏班子做大锅饭;时常还跟着村干部去调解民事纠纷……我学到了许多没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高桥村早已不是单纯的农业村,它是当地箱包加工产业的发源地,村里大部分家庭是作坊式的箱包加工户。我以一个工科学生的兴趣,研究了裁料、喷胶、折边、油边、打孔、缝纫、安装拉头、丝网印刷等全套做包工艺。我甚至批发了几十个包到清华里卖,通过自己的小实践,知道了生意人的艰辛,也弄明白了当地市场乃至整个产业链是怎么运转的。
身在最底层
认识的人滚雪球般在增加,工人、老农、待业的青年、中学生、小商贩、大老板、低保户,大大小小,老老幼幼,三教九流,不一而足。村里仍然讲究宗族辈分,于是明白什么叫“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棍的孙孙”。在学校里的时候,“爱人民”更多地是一个概念,现在却真切地处在一群性格各异、有着复杂社会关系的人中间,对许多事情,人与人的看法会不一样,我总尝试抱着一颗同情心,站在每个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们各自的理由和难处,去体会他们的喜怒哀愁。于是慢慢知道为什么有些品质是好品质,像善良、真诚、勇敢、守信等,知道人为什么要修养道德;于是懂得了社会历史波澜壮阔的伟大,懂得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我给村里人免费修电脑,收了几个中学生义务当家教,近来还筹划为这个箱包发源地的村子建一个网站。而因为做这些事,我又得以认识更多的人,了解了更多的生存状态。村里人亲切称呼我“小罗”,小孩子们闹不清辈次,都嚷着叫我“小罗叔叔”。有着这许多朴素的爱,我也就不再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在寻常的世俗悲欢中生出许多眷恋。
念本科时,最热衷于听各种讲座,忘了从哪位老师那里听来一句话:“求道于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后来看到毕加索年轻时的画,充满各种平凡小人物,就觉得自己的心和他能够相通。杜甫的诗也给我这种感觉,却是到村里后才渐渐能读懂。杜甫深深地走入了现实生活,他爱他的妻子儿女,他关怀所有的人,这是应该继承的人道主义。正是平凡人生活中的艰难和乐趣,汇聚起来,成为每一个时代的滔滔主流。
正值多事的年世,房价上涨、交通拥挤、大气污染、战争、地震、核泄漏……大学生中间有各种争论激烈的话题。但我想,与其只是在书斋里为人的命运忧虑,不如走到广阔天地中间,去亲身感知负荷这时代重担的民众真实平凡的生命。清华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先生有句名言:“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智慧,他们从不把自己看得太严重,所以他们时常比学者专家们更能洞察事情的本质。斗胆改一句王安石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底层”。
能行而后知
清华的校训之一是“行胜于言”。
这句校训曾经让我迷惑,因为荀子在《大略》篇中早已论及:“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既然“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只是“国器”,为何还要提倡“行胜于言”?
经过一年多“村官”实践的历练,现在我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不要“言”,而是如毛主席所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很多时候,应该有实践在先,须得先“行”后“言”。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清华传统——通向知行合一的途径,乃是行而后知。
--
修改:r0 FROM 59.66.205.*
FROM 59.66.205.*
呵呵,确实不错啊啊。。
【 在 r0 (阿圆)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风赴天涯
: 2011年4月24日 ,清晨。朝阳初升,村庄披满霞光。鸟儿唧唧喳喳叫着,从低空翻飞而过。曾是辽宋两国界河的大青河,随性地弯出个S形,把高桥村的村舍和田地分隔开来。河已干涸多年,河床里每隔不远就现出个采砂坑,其间零星点缀着小块小块绿色,长着不知名的野草。
: 微风拂面,我沿着石堤走,想起牟宜之的诗:“最爱荒原赏野花,惹得春风赴天涯。”然而并没有野花,岸上只有刚吐出嫩芽的柳树和遍地如毯的夏至草。
: ...................
--
FROM 125.33.93.*
多谢,惜乎已经过了征文日期,
刚刚才看到。。
【 在 ggformm (ggformm)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确实不错啊啊。。
--
FROM 59.6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