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怀想(上)
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清华学堂
四个端庄的大字,
镶嵌在一院的额上。
绝无媚俗的奢华,
却闪耀着理智的光芒,
也透着神秘的力量!
八十年前
我精进的父亲
在此听闻一多讲楚辞、唐诗,①
闻先生引导他
走进了唐诗的殿堂......
他曾与居于此楼的吴晗
研习学问,
又曾作为学生自治会代表
在100室商讨、争辩
华北的救亡......②
同级同学章汉在此楼被捕,
他是共产党西郊区书记长。
同级李一清、何凤元、李嘉言、吴晗
共同发起募捐,
为营救章汉纷纷解囊......③
而今,我无数次
抚摸着它厚重的灰墙,
前辈们,可知道
我如你们一样的热肠?
掬一抔清泪,
祭奠前辈的国殇。
①李嘉言1930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师从陈寅恪、马叙伦、刘文典、罗常培、闻一多、郑振铎、杨树达、王力、刘盼遂、朱自清诸大师。
②见《国立清华大学校刊》481期(1933年2月13日),参加会议的有五级黄中孚、孙毓棠,六级李嘉言、翁文波,七级钱伟长、李长之,八级林亮等。
③1933年8月9日,利用暑假,国民党便衣侦缉队十多人闯入一院大楼,逮捕了章汉(《暑期周刊》五期)。章汉,江阴人,六级同学,九级毕业。捐款知名者:梅贻琦、叶企孙、周培源、刘盼遂、罗根泽、蒋南翔、费孝通等百多人,共得209元(见《清华大学校刊》1933年9月各期)。
大礼堂
庄严、古朴,
象一座教堂。
教化学子
刚毅、自强!
当年,我年轻的父亲,
曾因失恋
在此痛苦、徜徉......
在诗篇中把它比作坟墓,
镌于《文学月刊》上......①
他在此听过郑振铎"救国"的演讲,②
朱自清的新文学的滥觞......
从而振奋了精神,
飞扬起文学的梦想......
八十年后,我无数次
流连在它厚重的铜门之旁,
抚摸它锃亮的门框,
扣听它世纪的回响......
我拾起台阶下一片红叶,
浸透了前辈们当年的
青春、热血和理想,
一遍遍嗅着它久远的芬芳......
①《清华中国文学会月刊》一卷二期(1931年5月15日),该刊第二卷改名为《文学月刊》。李嘉言曾为第三卷主编。
②《国立清华大学校刊》372期(1932年2月22日),郑振铎自沪回校在大礼堂作演讲《我所见之上海战争》。
图书馆
半月形的大窗,
窗明、几净,
宽敞的阅览室,
静谧、安详。
学府的殿堂,
学子们做梦的地方。
八十年前,这里曾是
我苦读的父亲
研习贾岛的温床。①
地下107房,
国文系办公室,
作为杨树达助教的父亲,
一边批阅学生古文习作,
一边值守,
为曾如他一样的学子
解答疑惑,
也要为他们插上腾飞的翅膀......②
而如今,我每次付费
才能进入这半亩方塘,
我一边默咏着杜勃罗留波夫③
歌咏图书馆的不朽诗章。
看着学子们的身影,
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钱钟书、李嘉言、钱伟长......④
①见《贾岛年谱序》(1947年10月商务印书馆),《长江集新校》(1983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②见赵俪生、冯钟芸、李赋宁几位教授有关回忆文章。
③杜勃罗留波夫(1836-1861)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文艺批评家。诗见《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一卷新文艺出版社1954)。该书《前言》引用杜氏十四岁咏图书馆诗:
啊,我是多么希望拥有这样的才能,在一天中把这个图书馆里的书都读光。
啊,我是多么希望具有巨大的记忆力,要使一切我所读过的东西,终生都不遗忘。
啊,我是多么的希望拥有这样的财富,能够替自己买下这所有的书籍。
啊,我是多么希望赋有这样巨大的智慧,要把书本中所写的一切东西都传达给别人。
啊,我是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变得这样聪明,使我也能够写出同样的作品......
④钱钟书,作家,清华五级。李嘉言,古典文学研究家,清华六级。钱伟长,科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应用数学家,清华七级。
作者:李之禹 2010年10月14日 北京
转自清华校友网(
http://www.tsinghua.org.cn) 发表于2011-01-14 浏览量:2
来源:
http://100.tsinghua.edu.cn/cn/infoSingleArticle.do?articleId=17225
--
FROM 166.11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