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ip(Aal izz well.), 信区: HigherEDU
标 题: [百年清华]文科复兴,世界一流大学必由之路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11年06月18日02:21:54 星期六)
文科复兴,世界一流大学必由之路
http://ipad.guancha.cc/201104/2011.04.pdf
清华大学医学院217房间。这里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课题组每天开会的
地方。李希光同时是清华医学院的健康教育家,这间房的隔壁就是艾滋病病毒冷冻室。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清华领导做出重大决策,调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景军教授、新闻
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两位知名人文学者进入医学院,与医学院著名教授张林琦共同筹建
清华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这标志着清华在人文与自然科学结合,共同创建与发展新兴学科
和人才培养上,走在世界前头。
对于母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撰文呼吁:“将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人为
地割裂开来,而想在科技、人文科学或艺术领域中培养出卓越人才,是困难的。可以说,
在教育上,实现科学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大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
培养能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之人才的希望所在。”他的声音反映了清华大学曾经的历史尴
尬,也鼓舞了清华大学在文科复兴之路上大踏步迈进。
“文科缺失”的尴尬
“我从一教出来,见两个像学生的人看着墓碑谈话,一个人说:‘海宁王是谁?清华里面
怎么还有他的碑?’另一个人回答:‘应该是清朝哪个王爷的墓吧,能做到海宁王,也很
厉害了。’我当时想,这肯定是理工科学生。”清华大学唐宏岩副教授在文科数学课堂上
讲起过去自己看到的一幕。
海宁王国维,是清华早期“四大国学导师”之一,他的墓碑碑文由另一位国学导师陈寅恪
撰写,碑文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被认为是当今大学十分缺失的东西。清华大学
曾是一所兼有文、法、理、工、农的综合性大学,朱自清、闻一多、冯友兰、吴晗、金岳
霖等大师都曾在清华教学。建国后中国在苏联模式影响下对旧教育改革。苏联专家A·Л·
阿尔辛节夫主张,中国的大学不应该包罗万象地大而无当,而应该照专门化的方针发展;
中国各大学
应该培养的,不是抽象的学者,而是具体的专才。1952年4月16日,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公
布,清华大学被调整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
直到现在,有些国人提到清华,还只能想到工科。清华大学其实一直在努力,始于33年前
的清华文科复建,是一个探索的历程。
1956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就曾有反思。他认为,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调
整有很大成绩,但是有某些措施是不够妥当的。学习苏联经验进行院系调整在总的方面是
对的,这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但当时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不要破
坏我国原有的基础和传统,对于我国过去学习英美资产阶级的方法办了几十年教育,其中
某些
有用的经验也没有采取批判的态度来吸收,而有一概否定的倾向。工科和理科是有密切联
系的,当代最新的技术科学都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是把工科
和理
科办在一起的。如果清华大学参考他们的经验,兼办理科与工科,未尝没有好处。
院系调整后,清华元气大伤,蒋校长被认为是带领清华走向复兴的著名校长。
文科走向复兴
“文革”后,清华的文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而活跃的阶段。1978年,清华党委决定恢复
音乐室的建制和学生文艺社团;同时,恢复政治课,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1979年,建立
经济管理系、教育研究室,1980年建立文史教研室。
1980年刘达校长和何东昌副校长在《光明日报》发表“重视大学文科,多办大学文科”的
文章,强调重视和多办文科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
,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此后,清华于1983年7月复建了外语系,1984年2月成立社科系,
4月成立经管学院,1985年复建中文系,成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育研究所等。
1993年清华明确了在2011年即清华建校一百周年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继而提出学
科建设的奋斗目标:“保持与发展工科的优势,加强理科、经管学科和文法学科建设,为
清华大学真正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以理工科为主,兼有经管学科和文法学科的综合大学
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于同年底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发挥了学校
文科建设的“母鸡”作用。1995年清华又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世界一流
大学的目标。后来,在1995年恢复法律学系的基础上于1999年复建了法学院;同年,中央
工艺美术学院并入后成立美术学院;2000年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在1998年成立传播学系的
基础上于
2002年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
至此,清华文科学科大布局基本完成、整体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走出“麻省情结”
然而,回顾清华文科的复兴之路,并非一路平坦,其中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
“理工思维办文科”,曾是清华复建文科过程中涌现的重要问题。清华校友、人民日报编
辑李强曾经尖锐批评清华“理工思维办文科”。李强举例道:“学校让各院系申报实验室
数量,这明显就是理工科才有的东西,新闻学院哪来的实验室?把清新时报编辑部起个‘
印刷媒体实验室’的名字申报上去。法学院更离谱,把模拟法庭当实验室申报。其他诸如
学分要求,论文写作,教师职称评定等等,都带有严重的理工科思维,全无通识教育、文
理汇通的胸怀和具体措施,天天空喊口号,令人痛惜而又无奈。”李强在清华读大二时,
就曾在人民日报发表3.5万字的《乡村八记》,温家宝总理评价该文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
的农村调查。
李强所指出的,现在清华的问题,不在于文科生对于理工科的学习不够,而是整个学校的
理工科办学思维过于浓厚,用理工科的标准来要求文科教育,对于清华在文科复兴之路的
中克
服这种不良倾向起到重要警示作用。
走出“麻省情结”,是清华文科振兴中曾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尽管清华在80年代初就起步恢复文科,而且,清华多学科的背景给予文科形成学科综合交
叉的特色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持有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靠理工科不靠文科这种看法的
人不在个别。同时,在清华有比较强的MIT(麻省理工学院)情结,认为MIT只有经济学与
语言学比较强,清华办文科有少数比较强的学科就行了。
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显章对此表示反对:“清华作为一所国家寄予厚望又有宝贵文科
传统的综合性大学,应当在文科学科门类上均有所布局。”胡显章的想法得到校长王大中
的支持。王大中校长明显提出:清华的综合性学科布局的框架要突破以往主要参照MIT的模
式,而应该更广泛一点,因为清华在中国的地位、国家对我们的期望,远比MIT在美国的位
置要高。
如今,在英国UK-QS国际学科评估中,清华的社会科学2009年排名43位;艺术与人文科学2
009年排名为53位。而1997年《科学技术管理》发表的中国大学1995年评估材料中,清华的
文科排名还仅为122位,不仅远远落后于综合性大学,也明显落后于华中科大、浙大、石油
大学等工科大学。到2005年,清华文科已升至第8位;2010年排行又上升至第6位。
任何排名均有局限性,特别是文科更难以排名加以全面反映。但是,可以看到清华文科整
体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教育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大幅
度的提升。
清华大学,从最初的留美预备学校,到1952年的苏式院系调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人
的不懈探索,逐渐走出了一条东方一流大学的文理工共荣的道路。在未来,清华还将加强
人文和科学的深度整合,为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做出更加切实的探索和努力。李希光教授
、景军教授和医学院携手创建的公共健康学院就是这样一个路径的先行尝试。
胡显章:清华需走出“半人时代”
1948年,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在清华做过一个讲演,标题是“半个人的时代”,谈的就
是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问题。半个世纪后,随着清华重振文科步伐的加速,又有一大
批学者提出了“文理兼强”的思考和看法。曾任清华党委副书记的胡显章教授就是其中一
位。
在清华百年校庆前夕,《社会观察》采访了胡显章教授,就“清华文理科均衡发展”的问
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文理并重”到“文科缺失”缺少文化底蕴的科学家至多是一个匠
人;完全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有沦为“边缘人”的危险。
《社会观察》:历史上的清华是一所文理并重、文化气息很浓厚的大学,您对此有什么看
法?
胡显章:不错,老清华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清华的文理科都很强。时任校长梅贻琦有
“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要
有相当之准备。
老清华文理兼容的文化氛围令许多学长受益,李政道先生曾经讲过,在西南联大虽然物理
系课程极其繁重,但是同学们还是会抽时间学习文学、历史或哲学课程,而且学得特别认
真。杨振宁先生虽然也是理科生,而且父亲是数学系主任,但是在假期还会请历史系老师
为他辅导《孟子》,这让他受益终生。
不过,即使那时文理学科比较均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科学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问题并
未得到普遍有效的解决,所以才有梁思成先生对“半个人时代”的批判。
《社会观察》:那么,怎么估计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情况?
胡显章:1952年,国家出于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考虑和受当时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对高校进
行了一次院系大调整,清华成为了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文理科比较均衡的状况被打破
。
除了政策上的原因外,社会风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当时计划经济和工业化建设高潮背
景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职业化教育”和重理轻文的氛围,清华也深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甚至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摆脱。
《社会观察》:这种“文科的缺失”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胡显章:影响广泛而深远。文理科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文革”期间达到极端状态,其影
响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所带来的最直观影响就是制约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但从
深处考虑,这种影响是文化性的、社会性的。
一方面,在众高校形成了一种“重理工,轻人文;重物质,轻精神;重工具理性,轻价值
理性;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利益”的倾向,这在根本上会制约学校的文化品位,制约学科
的综合发展,制约人才的质量。
另一方面,“文科的缺失”和两种文化的割裂,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性的问题。正如王大
中校长所说,没有社会价值判断的科学技术不仅是盲目的,而且是危险的。缺少文化底蕴
的科学家至多也只是一个匠人,不能成为大师;另一方面,完全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社
会科学工作者也很难介入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流,甚至有沦为“边缘人”的危险。这样社会
就难以和谐均衡发展。
从“竹竿论”到“水桶论”
“水桶论”其实是针对“竹竿论”的,即南方打水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短板,在清华确
定了综合性模式作为发展目标后,过弱的文科必将制约综合性大学的最终水平。
《社会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清华一直在努力恢复和发展文科,那似乎是一段艰难曲折
却卓有成效的历程。
胡显章:其实,除了“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岁月,清华一直都没有停止文科建设的努力
,即使是在院系调整过后。蒋南翔校长曾带头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努力贯彻培养全
面发展人才的教育方针,但是迫于当时的背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科发展缺位和滞后问题
。
“文革”后,清华的文科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而活跃的阶段。如今,清华文科已得到长足
发展,部分学科实现了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有的已经实现跻身世界一流的目标了。近年
来清华的文科在一些学术排名中开始位居前列,这些排名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可
以看到,清华文科的教育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有了大幅的提
升。
《社会观察》:在清华文科建设过程中,曾发生过“竹竿论”和“水桶论” 的争论, 能
给我们解释一下吗?
胡显章: 回顾清华文科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尽管清华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起步恢复文
科,但是清华强大的工科背景和理工科发展的思维定势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文科的发展。
清华虽然确立了综合性的目标,但是,持有实现世界一流的目标靠理工科看法的不在个别
,有人甚至提出“竹竿论”的观点。认为出一流成果,如同打枣靠的是理工科的长竹竿,
而不能依靠文科。而且,清华有过“MIT情结”,认为清华发展文科如同MIT有少数几个高
水平的学科就行了。
所谓“水桶论”其实就是针对“竹竿论”的,即南方打水的木桶其盛水量取决于短板,在
清华确定了综合性的模式作为发展目标后,过弱的文科必将制约综合性大学的最终水平;
而且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重大的现实社会课题,决定了文科应该有世界影响的长“
竹竿”。
后来,清华终于就建设一流文科达成共识,顾秉林校长强调发展文科要“水桶”,也要“
竹竿”。
《社会观察》:这种转变可谓是来之不易,您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推动力
量?
胡显章:关键在于对文科在国家和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否有充分的认识。
在1997年的暑期干部会上我提出了清华发展文科要做到三个认识一致。王大中校长在该会
总结报告中,提出要把研究文科建设作为1997年下半年工作的重点。
1998年寒假领导班子务虚会着重讨论文科建设,我提出文科要建设好“一个基础,四根柱
子”的架构:“一个基础”,就是文史哲基础;“四根柱子”,包括经济管理(经济生活
)、公共管理(政治生活)、法律(依法治国)、新闻与传播(舆论与信息)。会上还讨
论了艺术学科的发展,后来在1999年11月实现了中央
工艺美术学院加盟清华,找到促进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一个理想途径。继而在985计划支持下
,文科的发展跨入了快车道。
2001-2002年期间,江泽民主席从国家层面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
。整个国家的治国方略、学校主要领导重视文科的理念和班子成员的共识与支持,是推进
文科建设的重要条件。
将清华文科推向新高度
清华大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清华人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自
觉,在清醒的继承与借鉴中,实现大学文化的创新。
《社会观察》:未来应该如何将清华文科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胡显章:关于今后清华文科应该如何发展,个人有四点看法。一是,在文科学科大布局基
本完成、整体实力有明显提升的情况下,仍然要对文科在国家和学校发展的地位作用有新
的认识。比如,清华要出对学校发展、国家进步以至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学校要进一步成为民族复兴、文明进步的学术圣殿、思想宝库
和文化高地,文科都要做出更大贡献。二是,清华虽然实现了综合性学科布局,但是,综
合性不是“搭积木”,还要促进学科的深度融合。三是,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切实将
清华的多方面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四是,要继续重视中国特色、清华风格的文科
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在世界性多元文化的交流激荡中,清华大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使命,清华人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在清醒的继承与借鉴中,实现大学文化的创新。
--
FROM 123.69.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