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对嫦娥二号环绕L2点运行所需向心力的解释
这个问题提出来已经有段时间了,很想听听大家对此的解释,可惜,没人回答。那我就只好自个儿接着往下编了——即便我讲的是一个谎言,也有义务给它圆起来。当真是说谎容易圆谎难呀,我愿意知难而上
不说嫦娥二号,先来讲讲嫦娥一号。嫦娥一号从地表发射之后先是在近地轨道运行,再通过加速的方式让其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同时也把月球给绕进去,这样,嫦娥一号既是地球的卫星,也可以看作是月球的卫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时的嫦娥一号只是被“看作”为月球的卫星,其实不是,因为它此刻环绕月球运动的速度很快,这个速度是在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g的,不是在克服月表的重力加速度。要想让它成为月球真正的卫星,就必须让它在合适的位置改变姿态减速,以适应月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它实质上是地球“过继”给月球的。此时的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运行的同时也被月球带动着绕地运行,它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以上过程可以形象的描述为“辗转腾挪,移花接木。
假如不是针对月球,而是对着与月球等距离上的一个空心点来重复嫦娥一号的操作,那么嫦娥一号也会在环绕这个空心点运动的同时绕地运行,这个克服环绕空心点运行的离心力实质上就是地表的那个重力加速度经过“辗转腾挪,移花接木”而来的,不得不承认这个解释有点神奇了。回到起点,嫦娥二号环绕L2点运行的问题与以上论述相类似。
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律不适用于人造天体,对于人造的天体来讲,只要不是直接接触和环绕运行,外部天体就不会对其发生“引力”。现在我们需要化腐朽为神奇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地球包含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层,对小行星来讲,只要它的运行轨迹不是直接冲地球而来,也没有接触到地球的大气层,那么它就不会被地球捕获而实现撞击,如一颗小行星在距离地球1000千米的外太空略过地球,就不用担心它会被地球的“引力”捕获而撞上来,1000千米相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讲已经是非常近了。过分的宣扬小行星撞地球的危险性就是杞人忧天,因为小行星的个头越大,其轨道就越是稳定,太小的会被地球大气层烧毁分解掉的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环绕 L2 点的轨道称为 Halo Orbit。这个轨道不是圆形的,也不是椭圆的,而且一个相对复杂的三维图形。网上可以找到这个轨道详细的动力学分析。用万有引力定律加上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这个轨道。
嫦娥二号也完美的验证了这个轨道的正确性。所以你的猜测是错的。
这个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研究过三体问题或卫星轨道问题。所以没人回答你是正常的。
三体问题的解的结构是非常难的问题。到现在也没解出几个稳定解。这个halo算是少数稳定解之一。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问题提出来已经有段时间了,很想听听大家对此的解释,可惜,没人回答。那我就只好自个儿接着往下编了——即便我讲的是一个谎言,也有义务给它圆起来。当真是说谎容易圆谎难呀,我愿意知难而上
: 不说嫦娥二号,先来讲讲嫦娥一号。嫦娥一号从地表发射之后先是在近地轨道运行,再通过加速的方式让其在环绕地球运行的同时也把月球给绕进去,这样,嫦娥一号既是地球的卫星,也可以看作是月球的卫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时的嫦娥一号只是被“看作”为月球的卫星,其实不是,因为它此刻环绕月球运动的速度很快,这个速度是在克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g的,不是在克服月表的重力加速度。要想让它成为月球真正的卫星,就必须让它在合适的位置改变姿态减速,以适应月表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它实质上是地球“过继”给月球的。此时的嫦娥一号在环绕月球运行的同时也被月球带动着绕地运行,它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以上过程可以形象的描述为“辗转腾挪,移花接木。
: 假如不是针对月球,而是对着与月球等距离上的一个空心点来重复嫦娥一号的操作,那么嫦娥一号也会在环绕这个空心点运动的同时绕地运行,这个克服环绕空心点运行的离心力实质上就是地表的那个重力加速度经过“辗转腾挪,移花接木”而来的,不得不承认这个解释有点神奇了。回到起点,嫦娥二号环绕L2点运行的问题与以上论述相类似。
: ...................
--
FROM 123.113.227.*
【 在 dormouseBHU 的大作中提到: 】
: 环绕 L2 点的轨道称为 Halo Orbit。这个轨道不是圆形的,也不是椭圆的,而且一个相对复杂的三维图形。网上可以找到这个轨道详细的动力学分析。用万有引力定律加上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这个轨道。
: 嫦娥二号也完美的验证了这个轨道的正确性。所以你的猜测是错的。
: 这个版大多数人都没仔细研究过三体问题或卫星轨道问题。所以没人回答你是正常的。
: ...................
“用万有引力定律加上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这个轨道”
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物理原理就是万有引力,为什么一定要扯上数学计算,难道数学可以决定物理?理论不够,数学来凑。其实,早已经预料到理论家们一定会给出解释的,他们回避不了,因为这是根本问题
三体问题就已艰难,太阳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三体问题,用万有引力定律把太阳系煮成一锅粥,好像没有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这个我不是很擅长,但我感觉可以解释一下, 因为嫦娥二号要么精确的处在L2点, 如果偏离L2点,那么和地球月亮就不再一条直线上了,然而地球月球的引力以及它围绕地球的离心力会把嫦娥二号拉回地球和月球这条直线, 这就是你想要找的向心力。
举个类似的例子, 手里拉着一根绳子,悬着一个小球。 如果小球,手,地球处在同一直线,那么小球可以保持不动。但是如果小球不在这条直线上,也就是悬着的线是斜的,此时小球就必须旋转起来,才能保持线斜着。
感觉解释的有点乱,总之就是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和嫦娥二号的离心力(围绕地球转的那个离心力), 合起来会尝试把嫦娥二号拉向L2点(或者说拉向地球和月球的直线上)。 所以嫦娥二号会围绕这条直线旋转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万有引力定律加上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这个轨道”
: 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物理原理就是万有引力,为什么一定要扯上数学计算,难道数学可以决定物理?理论不够,数学来凑。其实,早已经预料到理论家们一定会给出解释的,他们回避不了,因为这是根本问题
: 三体问题就已艰难,太阳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三体问题,用万有引力定律把太阳系煮成一锅粥,好像没有
--
FROM 113.89.10.125
数学就是可以决定物理的。没有数学,就没有物理。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万有引力定律加上一定的数学计算可以得到这个轨道”
: 这样的说法本身就存在问题,物理原理就是万有引力,为什么一定要扯上数学计算,难道数学可以决定物理?理论不够,数学来凑。其实,早已经预料到理论家们一定会给出解释的,他们回避不了,因为这是根本问题
: 三体问题就已艰难,太阳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三体问题,用万有引力定律把太阳系煮成一锅粥,好像没有
--
FROM 124.126.138.*
准确的说,L2(以及L1、L3)是鞍不稳定的。在两大质量天体中心连线的法平面上,该点是稳定的。但是在上述连线方向上,是不稳定的。
所以,绕L2的轨道,一般都选在法平面附近,然后用一定燃料在不稳定方向上实现控制,即为晕轮轨道。
真正完全稳定的,是大质量天体的质量比较悬殊(好像是:M1/M2>25)时的L4和L5。所以比如木星轨道上,有那么大一坨特洛伊小行星族。。。
【 在 zdg10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我不是很擅长,但我感觉可以解释一下, 因为嫦娥二号要么精确的处在L2点, 如果偏离L2点,那么和地球月亮就不再一条直线上了,然而地球月球的引力以及它围绕地球的离心力会把嫦娥二号拉回地球和月球这条直线, 这就是你想要找的向心力。
: 举个类似的例子, 手里拉着一根绳子,悬着一个小球。 如果小球,手,地球处在同一直线,那么小球可以保持不动。但是如果小球不在这条直线上,也就是悬着的线是斜的,此时小球就必须旋转起来,才能保持线斜着。
: 感觉解释的有点乱,总之就是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和嫦娥二号的离心力(围绕地球转的那个离心力), 合起来会尝试把嫦娥二号拉向L2点(或者说拉向地球和月球的直线上)。 所以嫦娥二号会围绕这条直线旋转
: ...................
--
修改:molar FROM 111.201.66.*
FROM 111.201.66.*
【 在 dormouseBHU 的大作中提到: 】
: 数学就是可以决定物理的。没有数学,就没有物理。
: 这样的话就应该把物理交给数学家和超级计算机。“没有数学,就没有物理”——那该如何评价法拉第的工作?他真的没用数学,他的发现的数学形式都是别人给出的,因为他的数学实在是太差了。
欧姆定律的数学形式是I=U/R,变换一下就是R=U/I,但你能说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吗?电阻是这样定义的?这样的列子很多,假如只是用数学工具来推导的话,会闹笑话的
数学是物理学的工具,也是所有科学的工具,包含社会科学
--
修改:md2006 FROM 120.225.241.*
FROM 120.225.241.*
这样的话就应该把物理交给数学家和超级计算机。“没有数学,就没有物理”——那该如何评价法拉第的工作?他真的没用数学,他的发现的数学形式都是别人给出的,因为他的数学实在是太差了。
--
FROM 120.225.241.*
法拉第是百年难遇的天才,这个世界上也就出了这么一个不用数学的物理学家。如果他掌握了数学,成就肯定比现在大的多。
你没他的天赋,只会胡思乱想。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 欧姆定律的数学形式是I=U/R,变换一下就是R=U/I,但你能说R的大小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吗?电阻是这样定义的?这样的列子很多,假如只是用数学工具来推导的话,会闹笑话的
: 数学是物理学的工具,也是所有科学的工具,包含社会科学
--
FROM 123.11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