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
这就没意义了,不管我找出那种电容器, 只要实验结果不符合你的预期,你都可以毫无理由的说这种电容器不符合要求,然而也不解释为啥不符合要求。 这就缺乏逻辑了。
现在市面上的电容器,为了大容量、小型化、低成本,做了各种优化,要么从材料方面优化,要么从结构方面优化。 总之,不会是你想的两个平行板放到一起, 这下好了,到你这里都可以成为借口,这种电容器不行。
其实按照你说的搞两个平行板做电容,结果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容量太小,电流也会很小,电流表是检测不到的,弄个示波器来可能能检测出来。 但是,你可能会说, 示波器不行,必须要电流表。这就没法交流下去了, 不讲道理的话,无解。
我觉得你可以这么想,按照你的要求选电容器做实验,就算结果符合你的预期, 那说明你的理论只能用在这一中电容器上, 换其他电容器你的理论就不适用了,这种理论是没有用的。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就用那种平行板电容器,用一个较大的平行板电压容器给另一个较小的平行板电容器充电,电流计也只能串联在电路中
--
FROM 119.123.206.194
没太懂你这个试验,线圈是干啥用的?线圈另一端接哪?
我也说一个我自己分析的观点吧,不一定对,就一根导线压根不用接触到电源,把他靠近电源正极或者负极,就这个靠近的过程导线就会产生电流。只是电流非常小,几乎无法检测,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 平行板电容器容量是很低,用大小2个莱顿瓶来替代应该也行。之所以要用平行板电容器,因为现在市面上普通电容器的绝缘用的大多都是可以极化的电介质(金属氧化物),更别说电解电容和超级电容了,它们用的都是电解质,就是为了排除产生类似电池的效应
: 既然你嫌麻烦,那么就来一个最简单的:直流电源的正极(或负极)联上一个开关,再联接一个电流计,最后连接线圈的一端——在合上开关的瞬间,电流计会偏转吗?依据“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说法,在合上开关的瞬间是会产生瞬时电流的
--
FROM 119.123.206.194
当然有磁效应的, 因为只有一瞬间, 不好检测罢了,换成交流电的话,就会有持续的电流,就会好检测的多。
也就是说,拿一个导线 靠近一个交流电源,即便不接通也会在导线上感应出微弱的电流。此外,靠近的姿态不同,感应的原理也不一样,分磁场感应和静电感应(个人分析的观点)。 这个实验好做一点,我在淘宝上都有看到这种装置了,弄几个三极管做放大检测就可以了。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如果不接线圈,直接接一段导线,那么因为这段导线太短,尽管理论上也能产生一个瞬间电流,但这个电流太小,不易检测得到。接上一个线圈(线圈的另一端空着,啥也不接),导线至少增加到几十、上百米,检测起来就容易得多
: 你说的靠近产生的不是电流,是静电感应,不会有电流的磁效应。实验的目的是:确认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产生的这个瞬间电流,是否会伴随着电流的磁效应?
--
FROM 119.123.206.194
你抛出观点没用的,不太感兴趣。说实在的,你的观点真的是张口就来,都不需要逻辑推导的。换句话说,现有的理论是有一大堆实验证明在背后的,讨论可以直接用,不需要再证明了。但是你如果要推翻这个理论,那就麻烦了,你得提供证明,或者证明的方法,数学也好实验也好,每一句话都得有依据。 不然没人感兴趣。
你还不如抛出几个实验,看看这些实验能不能找出现有理论的毛病。 有条件能做的更好,不能做的也没事,单纯讨论讨论也挺好。
毕竟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你之前提的那些实验有些也挺好的。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传统的观点认为:电子所带电荷是一个最小单元,只要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定向运动起来就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同时就会产生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不论这个电流是恒定的,还是瞬时的都可以。这样,对超导的微观解释就是假如能给定向运动的自由电子配对,那么导体的电阻就会消失
: 我的观点是:正、负电荷就是在导体中以光速c运动着的粒子,只有当二者相遇的时候才会产生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对超导的解释就是2种电荷在导体中实现分流,正、负电荷不会发生对撞产生热效应,只有正负电荷相遇后的相互环绕运动而产生的磁效应,类似于安培的“分子电流”
:
--
FROM 119.123.206.194
你都不抓本质。 你说的这个试验,不可能按你的理论做的,因为电流很小的情况下,试验需要的检测仪器和手段都是依赖现有的理论制造出来。 找到这些检测设备,就证明你的理论是错的,都不要做实验。
所以其实反驳你的理论很简单,我现在能用手机发帖,就说明你的理论是错的。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用直流电源给电容器充电,电流计的指针也是偏转了一下,然后迅速归零,说明这个电流也是瞬时的。如果一个线圈不行的话就多接几个试试,继续加长导线的长度,同时提高直流电源的电压
: 交流电不行,会产生感应电流的。我觉着还是用两个莱顿瓶来做这个实验比较好,更有说服力。莱顿瓶是用玻璃来隔绝正、负电荷的,与平行板电容器的用空气来隔绝正、负电荷相差不大
--
FROM 223.104.63.171
我提的质疑,你基本没回答,所以我也难得提了。
从你说 电解电容不能用开始,基本就属于胡搅蛮缠,不讲道理了。 为啥不能用电解电容,能讲出理由不?估计是你自己怕被打脸。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算了吧,我都不明白你在说啥?
: 当然,你没有兴趣,更没有义务为了验证我的想法去做这个实验——这个我完全能理解。但你作为现有理论的拥护者,应该有责任用无可辩驳的实验让反对者闭嘴,这也是对科学的贡献
: 其实,当年伽利略认为潮汐就是由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先前还不知道。你看,我站队伽利略,所以就说:物理世界原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匀速运动,伽利略的说法有道理,是对的
--
FROM 223.104.63.171
“类似电池的效应” 是一种什么样的效应,原理是啥,特点是啥,什么样的电容有这个效应, 不要张口就瞎编一个。
哪些电容有这个效应,或者说什么样特点的电容有这个效应? MLCC 陶瓷电容有没有这个效应,能不能用? 为什么莱顿瓶没有这个效应?
这个效应对实验产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影响?
科学的严谨在哪里啊,老大!
顺便摘抄百度百科的一句话 “莱顿瓶曾被用来作为电学实验的供电来源”。 其实,任何一个充满电的电容和一个可充电的电池对外表现都差不多啊。 所以,你说的实验就是扯淡, 任何一种电容,充电之后和电池都是等价的(在你说的这个实验里), 无非就是电容的电一会就用完了,电池用的久一点。
【 在 md2006 的大作中提到: 】
: 平行板电容器容量是很低,用大小2个莱顿瓶来替代应该也行。之所以要用平行板电容器,因为现在市面上普通电容器的绝缘用的大多都是可以极化的电介质(金属氧化物),更别说电解电容和超级电容了,它们用的都是电解质,就是为了排除产生类似电池的效应——————难道这不是吗?
--
FROM 119.123.206.194
哈哈,主要没上班,反正也是闲也是闲着。
【 在 zuigao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和一个初中无法毕业的老民科较什么劲啊
: 人家要是能回答你的这些问题,就不配当民科了
:
--
FROM 119.123.20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