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不知道是哪一年的拍卖会,牛顿当年被火烧过的残缺不全的几张手稿纸竟给拍出了折合人民币300多万元的高价,这是多少打工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啊
那这几张手稿纸上都写了些啥呢?——还真没啥,就是几张普通的手稿纸。众所周知,牛顿在科学上的贡献,无论大小早就全部写在他的著作里了,牛顿身份显赫且又长寿,被遗漏的可能性根本没有,他不是迦罗华之辈。其所有的手稿纸都是些普通的手稿纸,并无特别之处,既无科学价值(看他正式出版的著作难道不比手稿强?),也没有多少文物价值(莫非是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不成,是著名的牛顿鹅毛体?),其后人拿来做个念想我看挺好
能拍出这么高的价格,无非是名人效应罢了,牛顿的名气真是太大了,让世人趋之若鹜。别看中国古人对科学技术兴趣不大,但看人看社会还是非常了得的,这种现象,往小了说就是爱屋及乌,往大了讲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在科学技术上,应该树立这样一个共识:再了不起的人物,除了那一个或多个可圈可点的贡献之外,他就是一普通人,你就是把他做成泥胎供起来,他终究也成不了神
近来在网上刷到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近一百年来基础物理学没有太大的突破和贡献?
对此有人回答说:先讲有没有,再说如何看待。恰恰相反,近一百年来,基础物理学可以说是硕果累累,然后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如数家珍般地一一道来...,这与十七十八十九世纪的二百多年相比较,其贡献简直就是日新月异,天上人间
听君一席话,顿觉神清气爽,这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每年一个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还是太少了,就应该站在青藏高原之上,高歌一曲赞美的歌
只是,大家是否想过:在伽利略、牛顿和卡文迪许等人的时代,全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衣食无忧、体面地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呢?如今一个北大或清华的物院,在职和退休的教授和副教授加起来有多少?更别说那些乌泱乌泱的硕博生了,这些可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再看LIGO和LHC投入多少人力物力,取得了多大的成果?
只说贡献,不讲投入,这是啥逻辑?打个比喻:有人说他一年投资收益10万,一问投入一个小目标,你说他厉害不?这可比地主家的傻儿子厉害多了
--
FROM 112.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