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这劲,前前后后用了整整十七年的业余时间,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呢?有感于汶川大地震和最近的土耳其大地震,我觉着最大的用处就是,从本文对“地心跳动(脉动)”这一现象的论述出发,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地震——
地震由来和预防
1, 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之间有裂隙,确切地说,构成地壳的岩石是破碎的,并且越靠近地表破碎的越严重。碎裂的岩石相对大块的岩石来说弹性和塑性更好。地壳是一个良好的弹性-塑性体。
2, 从《万有引力本源的新探索》一文中我们知道:地球就像是一颗跳动的心脏---通常情况下,这种运动通过地幔和地壳在地表稳定的表现出来。对地壳来讲,破碎的岩石才是稳定的,如同铁路路基上的石子。但在某些地方,在特定的条件下,已经碎裂的岩石会重新凝结成一个整体。随着凝结体的不断增大,弹性和塑性就会持续变差,达到一定极限而最终破裂,形成地震。这就是构造地震的成因。可见,地震就是地球自身的运动对地壳岩石整体性的一个破坏活动。在这里岩石凝结体就是孕震体,凝结方式的不同决定孕震体的大小,凝结方式可以是点、线、面,纵向和横向。
3,岩石凝结体(孕震体)凝结的发生就是岩石被加热和冷却的过程。震源的深度有一个上限和下限,温度过高和过低岩石都不会发生凝结。岩石凝结体(孕震体)就是地球的肿瘤,当它还较小时就被地球自身内部的正常运动所破坏和裂解掉,它就是良性的;当它可以凝结成巨大块体时才被裂解掉,那它就是恶性的。地球的"恶性肿瘤"就存在于地壳中,但我们现在还不能给地壳做一个全面的体检。不过由于岩石凝结体的存在,使地球的“脉动”在地壳中的传播发生改变,可以用重力仪来长期监测某地g的变化,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探测岩石凝结体的大小、形状以及它在地壳中的存在状态等等,从而实现对破坏性地震预测的可能性,以便做到早预防、早干预。早干预和早预防就是指提前采用人工的方式引发较小的地震,以便让那些潜在的大地震提前流产,两害相权取其轻。
为这,当年还买了一些与地球物理相关的一些书籍来看,如魏格纳的《海陆的变迁》,北京大学关于地震、地球物理的一些教材。但对自己受益最大的是一个小人物的著作——湖南地震局工程师周友华先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地震·地震预报的新探索》一书,通读了两遍,其中部分章节更多
--
修改:md2006 FROM 223.79.30.*
FROM 223.7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