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故事会——禅师系列
在明朝,有个人叫罗洪先,他特别有才华,二十多岁就高中状元。(以前中状元极不容易,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他为人正直,因看到官场黑暗腐败,感念人生之无常,于是辞官隐居,断然出家,世称“状元和尚”。
状元和尚在寺院出家后,假装愚钝,甘心承担最苦的杂役,劈柴挑水、烧火煮饭,无所不做,以此来磨练自己的心性。就这样过了十三年。
他出家前原有妻室,并有一子。十三年后,其子又高中状元,父子同科,世间稀有,一时传为佳话。此时妻儿很想念他,无奈他出家后音讯全无,根本无从寻起。
可能是亲人思念真切的缘故,有一天状元和尚忽然起了回家探亲的念头,于是返回家乡。及至状元府,刚站在门前,仆人以为是和尚化缘,便入室禀告夫人。夫人生性善良,让仆人施米一斗。状元和尚未接受,希望求见主人。仆人认为和尚贪心,又报夫人。夫人又让仆人出来施钱一贯。状元和尚还是不收,即索纸笔,题诗一首:“斗米千钱我不收,十三年返故乡游。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这个偈子很适合现在许多人,他们一辈子为了儿孙操劳,自己也不学佛,天天耗费人身。其实,儿孙自有儿孙的福分,有福报的话,你根本不必为他担心;没福报的话,你操心也没有用。所以,不要一生为儿孙当牛做马。)仆人将诗稿入呈夫人。夫人见后惊讶万分,急速跑出门外,但和尚已经离去。夫人即刻派人四处寻找,再也不见其踪影。
后来,状元和尚投归福建龙裤禅师,朝禅暮净,终于大彻大悟。他感念世人之迷茫,遂作《醒世诗偈》,广为流传: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劝君早办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劫难。
--
FROM 218.4.202.*
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永明延寿禅师,公认为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其来历也有这样一段故事:
永明延寿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的礼敬,被尊奉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一律平等对待,都可以前来应供。虽说是平等供养,但摆设的桌位有上下座之别,首席的位子谁都不敢坐,由于永明大师是国师,大家便请他去坐。永明大师很谦虚,怎么都不肯,就在推推拉拉的时候,来了个穿著破烂的大耳朵和尚,看大家都在那里推让,就不客气地往首席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心里很不舒服:“国师都没有坐首席,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了。”但他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供斋之后,大家都散了。吴越王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
永明大师说:“有啊!定光古佛今天来了。”
吴越王忙问:“是哪一个?”
永明大师答:“就是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
吴越王听了很高兴,赶紧派人去追。派去的人到处打听,最后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他。那些人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去应供。大耳朵和尚说了一句:“弥陀饶舌!”之后就圆寂了。
那些人当下傻眼了,不知该如何回去交差,但转念想想他刚才的话,原来永明大师就是阿弥陀佛,于是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但阿弥陀佛还在。”吴越王欢喜得不得了,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走到禅房门口时,里面一个人慌慌张张跑出来,差点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什么事情这么慌张?”“永明大师圆寂了!”(一位佛菩萨化身圆寂时,许多大德也会随之纷纷圆寂,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比较多。)
--
FROM 218.4.202.*
佛印禅师和苏东坡有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准备到佛印禅师那里去,并提前给他去了一封信,说:我要去你那里,但你不要来接我,应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
以前,赵州禅师有三种接待。上等接待:禅师一直睡在床上不起来,来了以后打个招呼;中等接待:他下床在自己的门口等着;下等接待:他到山门外去迎接。
虽然苏东坡要求禅师以无接而接的方式来接待他,但苏东坡来时,佛印禅师却站在寺院最外面的门口隆重接待他。这个时候,苏东坡觉得找到了很好的理由,便通过禅话来取笑禅师。他说:我本来让你不要来接,但你偏偏要接,那说明你没有赵州禅师那样的境界。
当时佛印禅师说了一个偈颂:“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又作‘三’)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或‘大千都是一禅床’)。”意思是说,赵州禅师当年缺少谦虚的美德,所以不出山门迎接国王;这怎能比得上无量无边庄严法相的金山寺,和我以三千大千世界作为禅床的无相境界呢!
言外之意,你苏东坡只能以肉眼见到有形的床,而在我的境界中,所有世界全部都是禅床,或者说虽然我出来迎接,但根本没有离开过禅床,即禅定的境界,只不过你的境界太差了,根本看不见。自然苏东坡又败给了禅师。
--
FROM 180.106.12.*
《续高僧传》中有这样一则精彩的公案。北齐的僧安禅师在王屋山结茅而居,有徒众二十余人听其宣讲《涅槃经》。
刚讲经题时,就有一只母野鸡前来听法。当僧众用餐时,它便外出觅食;僧众听经时,它也听经。到最后三卷时,野鸡再也不来了,众人很奇怪,禅师说:没有什么奇怪的,它已获得人身。
武平四年,禅师一行到越州行头陀行,禅师忽然说:原来的野鸡应该转生在此。于是径直进入一家,远远呼唤“母野鸡”。一位女孩应声而出,一见禅师即如故旧相待。其父母深感奇怪,于是设斋宴请禅师。禅师佯装不知地问:她为什么叫母野鸡?父母说:这孩子刚生下来时,头发就像野鸡毛一样,于是就称之为母野鸡。禅师大笑,接着便讲述了前后的因缘。女孩听后,哭着祈求出家,父母亦欣然应允。出家后再听《涅槃经》时,前面部分一闻便知,非常轻松,但听到后三卷时,则茫然不解。后来她也成为一位有名的法师,14 岁就能在大众中讲经说法。
诸如此类旁生听闻佛法而获得不可思议利益的公案相当多,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总之,从旁生到人类,凡是聪明伶俐者,都是由于前世曾经听闻过佛法,甚至哪怕仅仅听闻一句以上的佛法,今世也会变成聪明者。
《涅槃经》、《宝积经》、《法华经》、《金刚经》、《般若摄颂》等都是闻解脱。谁听闻了这样的经典,谁就能从烦恼的网中解脱出来。
--
FROM 180.106.227.*
禅宗五祖弘忍的经历是怎样的呢?
传记里说,以前有一个栽松老人,他到四祖道信处请求出家和传法,道信禅师对他说:“你年事已高,现在出家修道,无法成就、弘扬佛法。不如你投胎换一个身体再来。”他们约定后,栽松老人走到溪边,遇上了一位正在洗衣服的女子,栽松老人问她:“我可不可以到你们家里借宿一夜?”女子说:“我家里有父亲和兄长,我不能做主,你最好去问他们。”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对父兄非常尊重。这时栽松老人说:“我先征求你的同意,你答应了,我再去问你的父兄。”女子看天色渐黑,垂暮老人求宿,不好不同意,就答应了。答应之后老人便走了,并没有去他们家里借宿。
过了几天,这个女子怀孕了,她还尚未婚配,家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便把她驱出了家门。她四处流浪、乞讨、奔波,受了很多苦。她生下孩子以后想:为了这个孩子,我受尽苦楚,他又没有父亲,这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于是就把孩子扔到了河里。次日再见到他,没想到孩子竟然溯流而上,无法被冲走,而且气色红润、身康体健等,显示很多吉兆。她也觉得有点稀有,又把他捡了回来,开始慢慢抚养。
孩子7岁时见到了四祖道信,因为前世的愿力,他非常欢喜,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要求马上出家。当时道信说:“你年纪太小,还不能出家。”孩子说:“您有时说我太老了不能出家,有时又说我太小了不能出家,我究竟什么时候可以出家?”再三地请求。他母亲也非常愿意,可能抚养他比较艰难,因此她也特别希望禅师能够同意。后来四祖摄受了他,到他13岁时,才正式出家,法名弘忍。
他在大师跟前,白天发心做事,晚上精进禅修,并且努力闻思修佛法,最终开悟。经过多年的观察,四祖把自己的衣钵和传承交付于他,他便成为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第五祖——弘忍大师。
--
FROM 49.75.130.*
1945年春,虚云老和尚从云门到南华传戒。此时,云门禅寺有两位僧人,一位法名古根,一位法名传真,同住在一个寮房。一天早上,晨钟叩响了,俩人都还没有起床,过了一会,传真问古根:“钟打过了,起不起来念经?”古根说:“我身体有点不舒服。你去吧!”传真伸了一个懒腰,说:“唉!我也懒得去了,方丈不在就暂且偷懒一回吧。”
俩人又继续睡。一会,昨晚闩好的门突然“吱呀”一声自己打开了,随着一股寒风一个黑影冲了进来,两人睁大朦胧的睡眼一看,但见一个头比身子大,手掌比头还再大,眼睛圆鼓,满脸皱纹,长发拖地,长牙外露的鬼怪。只见鬼怪一伸手,将传真从床上拖出,“啪”的一声扔到地下,训诫他说:“菩萨开道场,成就你们修行,你们却不上殿念经,不知惭愧,该打!”说着举起巨掌“啪!啪!啪……”狠打了传真屁股十几下。
同屋的古根见状即惊喊:“救命啊!鬼来打人了。救命啊……”边喊边用凳子猛敲床板发出巨响,鬼怪飘然而去。寺僧听见大喊救命,拿着木棍跑来看,古根已被吓得脸色青白;而传真被打得趴在地下,大气粗喘,浑身哆嗦,说不出话来。大家把传真抬到床上,把裤子扒开,用油灯靠近一照看,整个屁股已被打得黑淤浮肿,大家拿药来擦,医治了一个多月才好。
当天,古根和传真俩僧即搬出来,不敢再住那个房间。
鬼打传真的次晚,有一位中年僧人法号道铭,是军人出身,自持有武术善拳法,自告奋勇说:“不怕!我去住。”带了一根粗铁棍,去睡在传真的床上。
半夜,闩好的门“吱呀”的一声又自开了,伴随着一股冷风黑影又来至。道铭惊醒,想起来拿放在枕边的铁棍与之搏斗,但全身如被捆住,无法动弹,鬼怪说“你存心不良,既出家为佛弟子,应除去好斗习气,我现在不打你,如不悔改,再来惩治!”鬼去,道铭复有力气,夺门而出,惊叫:“救命啊!救命啊!鬼又来了……”众僧闻讯,拿着木棍来救,道铭已吓得全身瘫软,卧靠在走廊墙角。大家把道铭背回房间,又煮来红糖姜汤给他喝下,才慢慢苏过气来,语无伦次地给大家讲见鬼的经过。道铭休息了好几天才恢复力气。
四月份,虚云老和尚从南华禅寺回来,众皆告之有鬼,那间房子不敢住。深夜,虚云老和尚禅坐,见一青袍白衣老翁来到面前,恭敬地说:“弟子住在后山,已有几百年,前段时间,师父到南华传戒,弟子亦刚好外出,孙辈不肖,扰及清众,吾已责诫之,今特来向师谢罪。”虚云老和尚说:“既已现形异类,彼此相安,不要多现扰众。”
翁告谢而去,从此不再发生此类事情。
——出自《虚云老和尚年谱》
--
FROM 218.4.202.*
唐代的一行禅师可以称得上世界级的科学家:
他与梁令瓒合制的浑天铜仪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计时装置,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出了子午线的长度,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恒星运动现象。国际小行星组织将一颗行星命名为“一行小行星”。
一行幼时家贫,邻家王姥姥时常周济他家。
一行博学,无所不知,尤其精于数术,胸中之堂奥,当时学者无人能测。开元年间,一行得到皇上礼遇,但有所言,皇上无不准允,他饮水思源,常常想着怎么报答王姥姥之恩。
有一年,王姥姥的儿子杀人被捕,趁着尚未结案,王姥姥找到僧一行求救。一行为难地说:“姥姥若要财帛,一行当十倍相赠。今明君执法,实在难以请求徇私。”
王姥姥指着他的鼻子怒骂他忘恩负义,甩手而去。僧一行赶紧在后面追上姥姥,不住地道歉赔罪,姥姥始终不理,径自去了。
一行急中生计,立即令浑天寺的数百工役腾出一室,挪进一口大瓮。又秘密挑选两个老资格工役,交给二人一布袋,嘱咐道:“某某民坊某个角落有处废园,你二人中午时分潜入藏起身来,黄昏前,必有七只动物入园,到时全部捉住,不可放走一只,倘有疏漏,杖刑严惩!”
二人奉命前往,酉时过后,果然有一群小猪奔进园子,二人悉数擒获。急去告知僧一行,一行大喜,令投入瓮中,盖上木盖,泥封口外题朱字梵文,弟子们均猜不透一行要干什么。
次日一早,宫中传令侍臣扣门急召。一行禅师相随入宫,进了偏殿,唐玄宗劈头就问:“太史昨夜来奏,说天象有异,群星各在其位,唯独不见了北斗七星,好端端的消失了!上师学究天人,可知这是何兆,可有禳解之法?”
一行道:“后魏时,天宫不见了火星。但北斗七星全部消失,臣闻所未闻!臣以为,这是大警之象!古往今来,但凡黎民流离、江山不稳,必定冬极寒,冻杀百草;夏极旱,颗粒不收,非天子盛德大治不能救。佛法言'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以臣曲见,禳解之法,莫如大赦天下。”
唐玄宗深信不疑,下诏大赦天下。当晚,太史禀报,说北斗出现了一颗星,七天后,七星全部复原。
--
FROM 218.4.202.*
以前百丈禅师有一天给大众传法。传法圆满后,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
百丈禅师问:“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不是人,是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我回答:‘不落因果!’因答错一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我回答,希望以此摆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地说:“请问!”
老者合掌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
百丈禅师答言:“不昧因果!”(即因果历历不爽、丝毫不虚。)
老者言下大悟,作礼告辞。第二天,百丈禅师带僧众到后山岩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咐依亡僧之礼火葬。
可见,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因果是绝对不虚的。
--
FROM 114.217.179.*
清朝玉琳国师,十九岁礼报恩寺磬山法师出家,母亲曾寄给他一封信说:
“我与你宿世有缘,今生才能得此母子情分。如今你舍弃我出家,我们之间的恩爱,从此一笔勾销!当年我怀着你时,祈祷佛菩萨,希望生个男孩,怀孕期间辛苦不已。好不容易生下了你,爱若掌上明珠,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供你上学。每天,你要是回来晚了,娘总是靠在家门口伸长脖子张望等候。你父亲去世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我们都熬过来了!娘从来没有舍弃孩儿的心,没想到儿子你却忍心丢下母亲不管,远走他乡!为娘日夜悲泪,心酸不已!既然你不肯回家,我也只好听之任之,再也不敢期望你能回家!我不要你学世间的孝子贤孙,只希望你能仿效目莲尊者,度脱我生西方极乐,否则,我心中的郁结永远都解不开。”
玉琳法师精勤修持,很快大悟,磬山法师十分器重,预许为他母亲剃发说戒,法名通光。玉琳法师二十二岁,磬山法师示寂,第二年玉琳法师升座,在他的努力下,报恩寺宗风大振,并遵照磬山法师的遗命,代为母亲剃发说戒,称大慈老人,建草堂迎请母亲回报恩寺。老人专修净业,兼参禅,终于大悟。
十一年后,玉琳师四十岁,大慈老人圆寂。玉琳师在墓龛前,席地珈趺长坐七天七夜,粒米不沾。报恩寺僧众全体封锅闭厨,激他进食。玉琳法师怜悯大众,带头喝粥,吩咐开锅。他的道风上传朝廷,顺治皇帝拜他为师,册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之后,玉琳国师辞驾回南方,在常熟虞山藏海寺的后面为母亲大慈老人建塔。
顺治皇帝特诏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
顺治皇帝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求证心在何处。请问心在七处,还是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答:“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玉琳国师:“如人从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
FROM 58.209.235.*
达摩祖师只履西归
传说达摩将衣钵法器传给慧可以后,便离开少林去禹门(今洛阳龙门),禅栖在千圣寺,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达摩死后,他的尸体按照佛教的礼仪装殓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熊耳山,在河南省陕县的定林寺内为他建造了一个墓塔,以作纪念。
达摩之死,世所共知。东魏使臣宋云因事出使西域久而未归,对于达摩辞世的事一无所知。达摩死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迎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
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师父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以为达摩给他说的是戏言,丝毫没有介意。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
谁知话音未落,东魏孝静帝就发了火,怒斥宋云:“人所共知,达摩死于禹门,葬于熊耳山,造塔定林寺,你怎么说在葱岭遇见了达摩,死人怎能复活?这分明是欺君骗联,岂有此理?”说罢,便令殿角侍卫把宋云扭出殿外,五花大绑投入南监。
事隔数日之久,一天,孝静帝坐朝审理宋云欺君一案。将宋云传上殿以后,孝静帝问道:“你在葱岭遇见达摩的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要如实说来”。
宋云先叩头,后说话:“皇上容禀:葱岭见达摩,祖师光着脚,一手拄锡杖,一手提只履。僧衣随风飘,翩翩向西行。他说回西天,不让我吭声,假若说出去,灾祸必报应。臣觉是戏言,顺便奏主君。如今从实说,句句都是真。不敢欺皇上,万望是非分。”
孝静帝听了以后,半信半疑,真假难辩,无所敌从。群臣们在殿角下,也是议论纷纷,有的说:“达摩在世,人所共知,哪有死人还阳魂?宋云犯的是欺君之罪,应当依法处置。”有的说:“达摩西归宋云见,监禁岂敢再欺天,既然真假是非难辩,可以开棺验证”。
孝静帝采纳了后一条建议,逐把达摩墓穴挖开,撬开棺盖一看,果然棺内没有尸体,只剩下一只鞋子了。宋云蒙受的不白之冤逐平反照雪。
现在少林寺碑廊内,还有一块《达摩只履西归圆碑》,上边刻有四句话:
达摩入灭太和年,熊耳山中塔庙全。
不是宋云葱岭见,谁知只履去西天。
--
FROM 49.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