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故事会——禅师系列
草草把流水账写完了
大师帮帮忙吧
手段用尽
现在就差找个道士写驱鬼符了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晕!看图
:
: [upload=1][/upload]
--
FROM 111.164.195.*
五戒和尚——苏东坡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
FROM 218.4.202.*
最近在看吕澂的佛学源流略讲
好大一部书
估计好几年才能看完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五戒和尚——苏东坡
: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 ...................
--
FROM 221.197.66.*
我也认识一人 有五位姐姐 五姐小弟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五戒和尚——苏东坡
: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
: 欣戳苏庖簧挠腔肌
: ...................
--
FROM 47.144.139.*
不是我啊 我家男丁兴旺
有多姐的 不一定娘的 我见过一些 反倒是骄横一些
还有一例 他姐们不怎么和他玩 他自己一个人崛着肚子跑来跑去的 话不多 我都怀疑他将来会不会自闭啊
【 在 hhy475 的大作中提到: 】
: 呃,那他是不有点儿娘啊
: 不会是你自己吧~
--
FROM 47.144.139.*


--
修改:hhy475 FROM 218.4.202.*
FROM 218.4.202.*


铅汞只是比喻
【 在 jinbabaw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宝掌禅师啥也不吃,只吃“铅汞”,都中毒了,还能活千岁?
--
FROM 120.204.119.*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
唐代的懒瓒禅师,长年居住在山洞里,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心境:“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
大臣拿了圣旨寻到山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烧火做饭,大臣便在洞口大叫:“圣旨到,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地毫不理睬。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火愈烧愈旺,洞里洞外烟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大臣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快擦一擦吧。”禅师头也不回地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鼻涕呢。”
他烧的好像是地瓜,拿起就往嘴里送,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大臣仔细一看,顿时目瞪口呆,因为他看到的,明明是一块一块的石头。禅师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说:“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它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禀报皇上。皇上听后十分感叹地说:“国有如此禅师,实乃众生之福!”
--
FROM 121.238.189.*
故事发生在南朝梁武帝时代: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天空下着鹅毛大的雪片,梁武帝兴致勃勃的邀请志公禅师同赴郊外,欣赏雪景,瞩目远望,山河大地被白雪铺盖成一片银白色世界,煞是好看,忽然看见东南面的高山上,没有积雪,而且还看见微微的暖气往上升腾。
梁武帝觉得很奇怪,就问国师志公禅师:“为什么那边山上不积雪?”
由于志公禅师是一位有名的神僧,一切皆能未卜先知,于是就回答道:“那边山上有位大修行人,在上面住着,因为人杰地灵,所以雪都不会下到这个地方。”
梁武帝听了,不禁龙心大悦,高兴地说道:“既有如此的大修行人,也是寡人的洪福,我一定要请他下山,到皇宫供养,以求福德。”
志公说:“这位大修行人,道德很高,定力也很好,可惜我执未破,生死还不能了。”梁武帝不信,一定要上山,恭迎此大修行人下山住在宫中,执弟子礼,拜他为师,供养丰裕。
这位大修行人法名为呼海禅师,自迎请入宫以后,静住多时,每一入定就是很多天,确实是“严整威仪,肃恭斋法”,不愧为人天师表。
一天梁武帝对志公说:“师父!你说禅师我执未破,四大不空,将来生死不能了,照寡人看来,恐怕国师看错了人吧?”
志公知道梁武帝对他的话生了疑心,便回答说道:“陛下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一试他,自然便见分晓。万岁可与贫僧同食一席盛筵佳肴,另外再做几样下劣的小菜,送给呼海独吃,如果他真的是我执已破的人,对饮食不起丝毫善恶观念,就不会有人我的分别;假使我执未破,这样被轻慢、鄙视的悬殊不平的对待,一定会怒形于色。”
梁武帝听了觉得也有道理,就依照志公的话去做,还故意在对面席上欢呼畅饮的轻慢他。
这时呼海不禁心头火起,几次想发作,回想自己在深山苦修了几十年,今天为了一点饮食生起气来,实在不好看,因此还是勉强压抑着,不敢表现出来。
散席后,呼海一句话都没有说。
梁武帝看起来呼海已经很“无我”了,所以对志公说:“国师说他我执未破,我们今天如此侮慢他,他都没有改变颜色,可见国师量人不定,神算不准了!”
梁武帝甚至还以为志公嫉妒呼海,志公知道了梁武帝的疑惑,因而答道:“你哪里知道他的心思呢?其实他已经含恨在心,只是未形之于色,如果再来一次,他定必无明火起三千丈,像炸弹似的爆发起来!”
几天后,他们又故意与呼海开了一场大玩笑,梁武帝召集群臣,与呼海和志公欢宴宫中,席间,梁武帝命宫女们将上等彩缎,每人赏赐一匹。
众宫女将彩缎捧出来分送各人,在座大小群臣及志公每人都分到一匹。
呼海一向是深山苦修的穷和尚,看到这种上等的彩缎,早已心花怒放,眼见每人都分到一匹,而最后分到自己的时候,想伸手去接。
宫女们不但不给他,反而讥讽他无福消受。
这下可把呼海气坏了,心想:皇上欺我不算,连宫女都看不起我、欺侮我,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气得七孔生烟。呼海是上了年纪的人,真是一气不留命,突然从座上倒下来,一命呜呼去了!神魂堕落恶道,因为一念贪爱彩缎,投生鹊身,身有“呼海”二字。
这时梁武帝眼见呼海气死,深为后悔,责怪志公不应该设计气弄呼海,令他气愤而死。
志公说:“死了还是小事,可惜已经堕入畜道,投生鹊身了。”梁武帝不信:“如此大修行人,怎会堕落恶道?”
不过志公的确是神异屡验屡应,故又不能不信,因此很担忧地说:“呼海是我们请下山来的,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请国师你救一救他吧!”志公说:“赶快派人西去三十里,某一树上有一鸟窠,窠中有小鸟三只,其中一只花斑点的,上有呼海二字,把牠捉回来,我就有办法救他了。”
梁武帝急忙派二人火速依言行事,果然按地点把小鸟捉回来。志公接过小鸟,来到呼海尸边用力将小鸟拍死,识神回入本体,渐渐活过来了,此时呼海也知道自己已转过一次世了,而且知道是志公把他救回,免堕恶道,所以非常感激再生之恩,五体投地向志公顶礼,并请为开示。
志公毫不客气地对他开示道:“你少听经教,我执未破,生死未了,将来是很危险的,今回为了一点小事,就如此生气,瞋愤遭堕,我不救你,你已作禽兽,你看可惜不可惜呢?现在我有两句话,望你放下一切,早脱生死,不负己灵:四大本空无有我,一身自重不干人。”
呼海从此打开我执,看破四大,努力修行,终于了生脱死。
--
FROM 218.4.202.*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元代的清珙禅师,在岩畔的三间石屋里苦修,方圆几十里,荒无人烟,柴门也是虚设的,从不关闭。
因为除了自己,没有其他人出入,故而写下了“黄叶任从流水去,白云曾便入山来,寥寥岩畔三间屋,两片柴门竟日开”的诗句。在后人眼前,展现了一副美丽的画面:
黄色的叶子任随清流而去,洁白的云朵从山顶上飘来,渺无人烟的山岩附近有三间石屋,两片柴门整天都是敞开的……
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汉地有位良宽禅师,他平时除了弘法以外,就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屋里什么都没有,就像米拉日巴的山洞一样。
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禅师看见双手空空的小偷,和悦地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只有一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起衣服就跑。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看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说:“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
FROM 121.238.189.*